>>> 2007年第4期

谨防药物引发关节肿痛

作者:徐栋华




  药物不但能够治病,而且也可以致病。一些药物能使机体产生过敏、中毒乃至代谢紊乱,致使关节出现疼痛、发炎。
  临床观察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抗炎、抗病毒、抗休克及抗免疫作用的“多功能”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很广,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大剂量或较长时期应用可的松等药物后,可引起骨质疏松或无菌性坏死而出现关节痛。不仅如此,它还能明显降低机体抵抗力而诱发化脓性关节炎。在关节腔内注射可的松,看似无关“大局”,但如果反复注射,可以直接损害关节的滑膜而引起关节炎,或者因注射时消毒不严而出现化脓性关节炎。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起着不小的作用,但当减量过快或突然停药时,可出现“反跳”现象,使已经消失的关节肿痛又出现,甚至还有所加重。
  利尿药双氢克尿塞、氯噻嗪、醋氮酰胺、速尿、利尿酸钠,抗风湿药乙酰水杨酸、保泰松,降血脂药安妥明、烟酸,抗结核药异烟肼、环丝氨酸、吡嗪酰胺,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其他如肾上腺素、胰岛素、左旋多巴等,在治疗相应的疾病中“战功赫赫”,但它们可以影响体内的尿酸从肾脏排泄,从而使血中尿酸的含量增高,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在组织中出现尿酸盐结晶,如果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中,则可诱发痛风性关节炎,而出现拇指、腕、膝、踝等关节红肿、疼痛等现象。
  部分人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肼苯哒嗪、甲基多巴、利血平,抗结核药异烟肼,抗心律失常药普鲁卡因酰胺、心得静,抗生素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灰黄霉素以及磺胺药、保泰松等药物后2周至6年内,可出现类似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如关节痛、发热、皮疹、疲乏、心包炎、贫血等,实验室检查也显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血沉增快、抗核抗体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有时能找到狼疮细胞等。其中有70%发生关节痛或关节炎,为多发性,以手的近端指间关节常见,常呈对称性,一般为游走性。
  被某些人误认为是补药的丙种球蛋白和胎盘球蛋白,注射后也可能会出现过敏性关节痛。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狂犬病血清、白喉及伤寒疫苗等生物制品,均为异体蛋白,能成为抗原物质而引起过敏反应,发生血清病而出现关节痛、肌肉痛、发热、荨麻疹等症状。关节痛多数在用药后1~4天出现,常持续1周而消失。
  在服用抗凝药物时,少数病人可以出现关节出血,从而使关节肿胀、疼痛。
  服用异烟肼时,还能诱发一种“肩手综合征”,它以40~50岁的男性发病较多。往往同时发生在双侧肢体,以累及近端指间关节为多,少数可涉及髋、膝、趾关节。急性发病时病人一般情况较差,关节周围水肿、疼痛,运动受到限制,常有自发性疼痛,且在夜间加重,病变肢体苍白或发紫,并有多汗及感觉异常。
  药物引起的关节肿痛预后一般较好,在有关药物减量或停用后,症状和体征多能够自行消失,不留后遗症。若关节肿痛较严重,可用消炎镇痛药物对症处理。因长期服用可的松类药物或局部注射可的松制剂,以及应用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后,引起关节感染而造成的化脓性关节炎,应适当卧床休息,固定患病关节,早期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并进行关节引流等处理。
  虽然药物引起的关节肿痛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但也不可对之掉以轻心,而应防患于未然。用药前应注意以往是否对该药过敏。当然,也不能因噎废食,应权衡利弊,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关节肿痛等情况,若确定由药物所致,应立即把可疑药物减量或停用,改换其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