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读懂老人心 巧致孝敬意
作者:大 兵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女儿通情达理、尊敬老人、孝顺婆母,怎么一下子婆媳关系就紧张了呢?
我和老伴一合计,决定拜访一下亲家母。一天下午,我们夫妻俩来到了女儿家。一进门,亲家母见是我们来了,又是递烟、又是沏茶地忙碌起来,一番寒暄,我就试探着问她。最近生活可好?过得还愉快吗?她叹了一口气,说:“人老啦,不中用了。自打退休回家,这心里总是空荡荡的。孩子们有自己的事情,他们的喜怒哀乐也不告诉我。有时我问一些他们工作和单位上的事,他们总是说:妈,您退休了,别再操那份心啦,好好歇着吧。唉,孩子们已不需要我了。
“孩子们对您不孝顺吗?”我老伴接过话茬问。
“论孩子们的孝心,那是没说的。小云是个好儿媳,对我知冷知热,一日三餐吃的,春夏秋冬穿的,我没有想到的她都想到了。”
“孩子们有什么不到之处,您老可要多指教哟!”
“唔……要说不到之处,就是小两口将我当成无用之人了。我想去幼儿园接送孙子,他们怕我骑车不安全,偏要花钱雇请钟点工;我说让我去买菜吧,他们说,妈您身体不好别再劳神,我们下班顺便带回来……总之,什么事都不要我沾边。”
“那您不是享清福吗?”我老伴诙谐地说。
“哎,亲家母,你可能不知道,每天都是起床、看书、读报、吃饭、看电视……这日子倒是蛮清闲的,但是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近年来,脾气变得十分急躁,容易激动.,有时看什么都不顺眼。”说到这里,亲家母略带歉意地笑了起来。
从与亲家母的一席谈话中,我基本上弄清了女儿脸上愁云满布的缘由了。
周末女儿又回来看我们了。我对她说:“傻闺女,你自以为是一个孝顺的贤媳妇,可你却犯了一个错误。”
“错误?”女儿不解地问。
“是的。你缺少了与婆婆的沟通,忽视了她的心理需求。”我让女儿坐下来,与她细谈起来:“人年轻力壮在工作岗位上的时候,整个家庭都少不了她,领导、同事、朋友也需要她。一个人被需要,这就是他的价值体现,是工作和生活的精神支柱。你想想看,你婆婆在职时,习惯了发号施令或被人围住听取汇报、征求意见、请求指示。而现在呢,退休了,她感到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在逐渐降低,这个时候难免会有一些心理上的落差,出现失落感。出于自信和自尊的内在要求,她会从其他方面设法寻求自身的价值。你们出于孝心,什么事都不让她插手、不让她过问,岂不更增加了她的心理失衡吗?”
“我们这样做,不就是尊重她吗?”
“你知道吗,人老了怕受冷落,最怕受到社会和子女的忽视和遗弃。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老年人怕冷落的根源是老年人对自己的老年生活不适应,往往从老年人自身角度去找原因。其实社会及家庭有时考虑不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是造成老人自卑和有被冷落感的重要原因。你想想看,一个人忙碌了几十年,退下来后,变得无所事事,也无所适从。处于这种伤感和孤独心理下的老人,能不烦躁吗?”
“爸爸,我的本意是好的呀!”“你的出发点是对的。人到老年,生理功能的衰退、疾病的增多、‘垂暮感’的增加等,使老人需要更多的关心与照顾,使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增大。但是如果因此就将老年人看做一个完全被动的照顾对象与依赖者的话,那可就错了。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讲,只要他还能动,还能思考,我们就应当创造条件让他‘有所为’,让他通过自己的‘余热’去证实他依然有存在的价值和地位,以此来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因此,尊重老人,孝敬老人,就应该尽量地尊重与理解老人的那种强烈的被他人所需要和重视的心理需求。”
“爸爸,我懂了。”
“懂了就好。回去后,应经常与你婆婆多交流。只要她的健康条件允许,就应支持她对有关事务的参与,要让她觉得:你们永远需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