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8期

用中药也要注意安全

作者:王惟恒




  人们一向认为,中药多为天然植物,不会有不良反应。其实不然,我国最早的药学典籍《神农本草经》就已经明确将365种中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几种类别。
  所谓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治疗剂量下,伴随药物疗效而发生的一些与防治目的无关的有害作用。例如,柏子仁被用来养心安神时,其润肠滑便就成为致泻的不良反应;不当服用人参,可引起燥热上火,心律不齐,或发生“人参滥用综合征”;甘草药性平和,止咳泻火,久服影响脾胃气机,有碍消化功能;木通用量过大,可致肾脏损害;苦寒的龙胆草可引起胃痛腹泻。一般来讲,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只是强弱不同、快慢不同而已。
  某些中药还可以产生一定的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功能异常和病理改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目前已经发现能够致死的中药达20多种,如有大毒的专治类风湿关节炎的雷公藤,有中等毒性的驱蛔虫药苦楝子,有息风止痉作用的中药蜈蚣等。有些药物含有剧毒,如植物类药马钱子、生附子、生半夏、生草乌、巴豆等,矿物类药水银、砒霜等,动物类药斑蝥、蝎子等。
  近代的统计资料表明,中药中不良反应发生频率较高的药物是乌头类中药及曼陀罗、雷公藤、斑蝥、木通、山豆根、人参等。虽然中药大多性味平和,毒性较小,但如果使用不当、用量过大,或患者为过敏体质,同样可以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和中毒现象,甚至导致死亡。因此,人们对于中药的不良反应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家庭自我选用单方、验方时,要主动去征询中医师的意见。
  那么,中药如何合理应用才安全呢?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药物本身的特性、服用药物的方法以及个体特异反应有密切关系。从患者角度讲,正确合理地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中药不良反应,在整个药物不良反应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达到39.48%。因此,安全用药首先要走出误区,改变“中药取材于自然界,没有毒副作用,吃多了也不要紧”“中草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等错误观念。
  (2)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遵从医嘱,不要随意增加剂量、延长疗程,切不可认为“用药时间长,保险系数就大”。新生儿、婴儿禁用吗啡类药物。中药罂粟壳、含阿片的复方甘草片可致毒性反应,如口服罂粟壳可致婴儿中毒性呼吸衰竭,而复方甘草片、甘草合剂等虽已列为非处方中成药,但已有口服引起急性中毒的报告。
  (3)对处方上注明的药物特殊用法要认真对待,不能随意改变。如乌头类中药富含多种有毒生物碱,入汤剂宜先煎30~60分钟,以降低毒性;薄荷、肉桂等含有挥发油的药需后下;外用药切勿内服,内服药与外用药不能混用。
  (4)中药按配伍原则分为君、臣、佐、使,它们之间存在着协同或制约作用。如黑锡丹中用苦寒之药川楝子,是制约诸温阳药燥烈之性,不可随意去之;麻黄汤中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而用麻黄根代替则作用截然相反,麻黄根有止汗作用。“同名异物”的药物也不能随便代替,如广豆根与北豆根毒性不同,大黄因产地不同成分会有差异,茵陈因生长期不同其药效则大相径庭。
  此外,尚需注意的事项还有:用药时要检查药物是否发霉、变质、变味;不要轻信偏方、验方、秘方,应在正规医院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注意自己有无药物过敏史,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