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九月柿子红了皮
作者:鄂 云
柿子是柿科植物,共有上千个品种,又根据其在树上成熟前能否自然脱涩分为涩柿和甜柿两类。我国上市的柿子大多数属于涩柿,必须在采摘后经人工脱涩后方可供食用。柿子可制成柿饼、柿干等食用。柿饼表面的白色结晶体称为柿霜,有润肺的作用。中医认为,柿子性味甘、涩、寒,入脾、胃、肺经,有清热润燥、生津止渴、养阴止血之功,适用于燥热咳嗽、痰中带血、胃热伤阴、烦渴口干、痔疮下血等。《名医别录》言“软熟柿解酒热毒,止口干,压胃间热”。《本草经疏》言“鼻者肺之窍也,耳者肾之窍也,二脏有火上炎,则外窍闭而不通,得柿甘寒之气,俾火热下行,窍自清利矣”。《随息居饮食谱》言“鲜柿,甘寒养肺胃之阴,宜于火燥津枯之体”。《本草纲目》言“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止咳、止血之功”。
柿饼是柿子经加工而成的饼状食品,有白柿、乌柿两种。中医认为,柿饼性味甘、涩、寒,入肺、大肠经,有润肺涩肠、止血止痢之功,适用于吐血、咯血、血淋、肠风、痔漏等。
此外柿叶、柿花、柿蒂、柿霜也是不可多得的食疗佳品,现将其功效介绍如下:
柿叶 为柿树的叶。中医认为,柿叶性味苦、寒,入心、肺经,有止咳平喘的作用,适用于肺胀喘咳、肺气肿及各种内出血等。药理研究表明,柿叶可降低血脂,降低血压,增加冠脉血流量。
柿花 为柿科植物的花,《滇南本草》言其“治痘疮破烂。柿花晒干为末,搽之”。
柿蒂 又名柿钱、柿丁、柿萼,为柿树宿存花萼。中医认为,其性味苦、平,入胃经,为降气止呃之要药,适用于呃逆症的治疗。
柿霜 是晒柿饼时随着果肉水分的蒸发而渗出的含糖分的凝固物,主要成分是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等,为淡黄色或白色的粉状物。中医认为,柿霜性味甘、凉,入脾、肺经,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功,适用于肺燥及阴虚咳嗽、喉痛咽干、口舌生疮、吐血、咯血、痔疮出血等。
需要注意的是,柿子含有大量的柿胶酚、单宁、胶质,这些物质遇酸时,就会凝结成不能溶解的硬块。硬块小的,可随大便排出;硬块大者,难以排出,留在胃内,就会形成“胃柿石”,轻者胃脘疼痛、恶心呕吐,重者会引起胃出血或胃穿孔。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胃柿石的发生呢?由于未成熟的柿子含有大量的柿鞣酸,因此,生柿子不能吃,一定要吃红色熟透经过脱涩的柿子。每次吃柿子不能吃得过多,空腹时更不宜吃柿子。
柿子含有大量的鞣质,会与食物中的铁元素结合而妨碍对铁元素的吸收。因此患有缺铁性贫血或正在服食铁剂者,不宜食用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