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当心掉进低血糖的陷阱

作者:王建华




  不久前的一天,我在病房值夜班。天刚蒙蒙亮,急诊室来电话请我速去会诊。到了急诊室,只见床上躺着一位昏迷不醒的中年男子,患者面色苍白、浑身汗津津的。站在一旁的患者妻子告诉我,患者3年前查出有2型糖尿病,因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半年前开始换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得还算不错。前不久,他在家自测空腹血糖有点偏高,就把晚餐前的胰岛素增加了2个单位,之后的几天里,他夜里睡觉特别爱出汗,而且老是做噩梦,前天自己又复查了一次,空腹血糖非但没降,而且比上次结果还要高,他认为还是胰岛素用量不足,于是昨晚又擅自增加了2个单位。今天凌晨4点左右,家人发现他全身冒冷汗、呼之不应,赶紧打120把他送到医院。
  听完病情介绍,我心里基本有数了,患者十有八九是“低血糖昏迷”。随后的实验室检查证实了我的判断。经静脉推注葡萄糖,半小时后患者意识逐渐清醒,一直在旁守候的家人也终于松了一口气。苏醒后的患者除了对我表示感谢之外,又向我抛出了心中的疑团。他说,“我的空腹血糖偏高,将晚餐前胰岛素适当加点量难道有什么不妥吗?怎么会引起如此严重的低血糖昏迷呢?”
  我告诉他:“空腹血糖高的原因很多,原因不同,处理迥异。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像你这种情况,药量不但不能增加,反而应该适当减少。”
  
  揭开空腹高血糖的秘密
  
  每位糖尿病患者几乎都有过空腹高血糖的经历,究其原因有很多。在此谈谈最常见的两种情况,即“苏木吉现象”和“黎明现象”。
  苏木吉现象:也叫“苏木吉反应”,是指由于降糖药(尤其是胰岛素)用量过大或过度饥饿而引起短暂低血糖,随后出现血糖反跳性增高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实际上是人体对血糖平衡的一种自我调节,当人体出现低血糖以后,机体内的升糖激素(如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等)分泌增加,促进糖原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帮助机体纠正低血糖。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反应才使体内血糖不至于过低而发生危险。
  不过,正常人因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当血糖上升时,胰岛素分泌亦随之增多,使血糖仍然维持在正常水平,而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不足,其血糖则明显升高。
  前面那位“低血糖昏迷”患者,在增加胰岛素剂量之前夜间睡眠中已经有出汗、做噩梦等现象,很可能就是因体内胰岛素剂量过大所致的低血糖反应,此时出现的早晨空腹高血糖,就是夜间低血糖后所引起的反跳性高血糖。
  黎明现象:它是指患者夜间不曾发生低血糖,其血糖在每天黎明后(凌晨3点~8点)逐渐升高的现象。“黎明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午夜过后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如生长激素等)逐渐增多有关。为了对抗血液中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增多,需要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才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缺乏,因而无法使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从而造成空腹血糖升高。
  
  如何区分“苏木吉现象”和“黎明现象”
  
  尽管“苏木吉现象”和“黎明现象”在临床上都表现为早晨空腹血糖升高,但两者病因不同,处理迥异,故需仔细鉴别。
  具体做法是,患者可从夜间0点开始,每隔2小时测一次血糖,直至第二天早晨。如果在黎明前后发现有低血糖(血糖<3.3毫摩尔/升),则为“苏木吉现象”;如果此间没有低血糖发生,血糖渐次升高,则为“黎明现象”。
  不少糖尿病患者平时只查空腹血糖,并以此作为了解病情和调整药量的依据,这是不妥的。且不说空腹血糖并不能完全代表全天的血糖控制水平,而且,如不注意分辨,有时它还可能造成某种假象而误导治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全天候的血糖监测是多么重要,否则很容易被一些假象所蒙蔽,而导致误诊误治。
  
  同是高血糖,处理却迥异
  
  由于引起“苏木吉现象”和“黎明现象”的原因截然不同,前者是因降糖药用量过大引起低血糖之后,血糖反跳性增高;后者是胰岛素用量不足引起的空腹血糖升高,所以两者的处理原则完全不同。
  如属于“苏木吉现象”,其处理应当是减少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用量,并适当加餐。有些患者甚至包括一些经验不足的医生,一看见血糖高,就认为是胰岛素或降糖药的用量不足,不加分析地增大降糖药物的用量,其结果使“苏木吉现象”越来越严重,空腹血糖不降反升。前面的这位糖尿患者,单凭早晨空腹血糖高,就盲目加大胰岛素剂量,导致了“低血糖昏迷”,其深刻教训,很值得广大糖尿病患者汲取。
  如属于“黎明现象”,则应加大胰岛素或降糖药的剂量,且要使其作用维持到第二天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