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1期
低血压的防与治
作者:徐济民
一、低血压的分类
一般来说,低血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①急性低血压:多发生在紧急情况下,如大出血(胃出血、宫外孕、手术意外)、休克(心肌梗死、低血糖、严重感染)、心力衰竭、昏厥等。②慢性低血压:常发生于体位突然变动时,让有症状者从卧位转为立位后,每分钟测量一次血压,连续测5次,如收缩压下降50毫米汞柱左右,即可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瘦弱的女性。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严重贫血、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肺病等)致体质衰弱引起的低血压,又称为体质性低血压。
二、低血压的表现
急性低血压时,血压突然下降,甚至可降至“0”,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湿冷、脉搏细弱、头晕、胸闷、尿量减少等严重症状。体位性低血压则发生在体位突然变动时,从卧位、蹲位突然坐起或起立时,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站立不稳,甚至发生晕厥,有时站立过久引起的血压下降,同时可有心跳减慢,也可造成一过性脑缺血而昏倒。
三、低血压的治疗
急性低血压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病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如大出血者,应及时输血,补充血容量,并按早期休克治疗,一般可口服麻黄素,如无结核病或其他使用激素类的禁忌证者,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短期口服泼尼松,每次5毫克,每日3次,平时可经常服用以补中益气、温肾补阳为主的中药,如当归、党参、黄芪、干姜等,或日服八珍汤、金匮肾气丸、生脉饮口服液(内含红参、麦冬、五味子)和独参汤(野山参煎汤服)。
四、低血压的日常保健
对慢性低血压患者,平时应经常测量血压,并注意其变化,久病卧床不起者,从卧位转为立位时,要注意动作宜缓慢,清晨起床时更应注意,切勿突然起立,以免血压骤降而昏厥摔倒,发生意外。症状明显或有昏厥史者,最好不要单独外出,以保证安全;睡前宜用热水浸泡双脚,按摩足底。平时生活要有规律,勿过分劳累或紧张,消除紧张心理,正确认识疾病,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情开朗,彻底消除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调整工作及休息时间,睡眠前不宜过多谈话、看书、写作,不要长时间观看紧张、惊险的电视节目,平时尽量避免服用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如哌乙啶、哌唑嗪、硝酸甘油、亚硝酸异戊酯、左旋多巴等。
适当的体育锻炼很有必要。根据个人体质条件,每日安排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等,每天半小时,但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活动量和活动内容,且要持之以恒。
饮食方面,对体质瘦弱者,鼓励多补充蛋白质,如黄豆、全脂奶粉、猪瘦肉、牛肉、鸡肉等,并给予高热量饮食,如巧克力、羊肉等。有昏厥史者,可在短期内给予高钠饮食,如咸鱼、咸酱瓜等。不要多喝浓茶和咖啡,勿过量饮烈性酒。应戒烟。
药膳:①大枣黄芪粥:煮黄芪16克去渣,加入红枣10枚、糯米50克共煮,每晚服1次,连服2个月;②红枣栗子焖鸡:红枣15枚,栗子150克,母鸡1只,母鸡宰杀清洗干净后切成块,大火煸炒后加作料煮至八成熟时,加入红枣,于焖熟后食用。
如果血压不太低,又无自觉症状,则不需要治疗,只要适当增加营养和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