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古代名医与药名的传说
作者:马广志
华佗与“紫苏”华佗行医途中投宿在一家客栈,遇见一群小伙子在大吃螃蟹,蟹壳堆了一大堆。华佗上前劝他们不要多吃,以免伤了胃肠,可是他们不听劝告。到了半夜果然有几个人大喊肚子痛,甚至痛得在地上打滚。华佗见状非常着急,忽然想起一次采药时,见到一只小水獭吞吃了一条鱼,肚子撑得像鼓一样。它一会儿下水,一会儿上岸,显得很难受。后来它爬到岸上吃了些紫色的草叶,不久便没事了。华佗想,那种紫色的草叶能解鱼毒,一定也能解蟹毒。于是他立即唤醒徒弟到郊外去采了些紫色的草,煎汤给那几个人服下。过了一会,他们的肚子果然不痛了。华佗心想:这种紫色的草还没名字,病人吃了又会感到舒服。今后就叫它“紫舒”吧!意思是服后能使腹中舒服。因为字音相近,后人把它称作紫苏。紫苏至今仍是能解鱼蟹中毒的一味妙药。
陶弘景与“淫羊藿”据记载,南北朝时的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是个业精于勤、对中医药具有执著追求的人。一日采药途中,他忽听一位老羊倌对旁人说:有种生长在树林中的怪草,叶青,状似杏叶,一根数茎,高达一二尺。公羊啃吃以后,阴茎极易勃起,与母羊交配次数也明显增多,而且阳具可长时间坚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陶弘景暗自思忖:这很可能就是一味还没被发掘的补肾良药。于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羊倌请教,又经过反复验证,果然证实这野草的壮阳作用不同凡响。后将此药载人药典,并命名为“淫羊藿”。
淫羊藿,为小檗科多年生草本淫羊藿、心叶淫羊藿或箭叶淫羊藿的茎叶,主产于陕西、辽宁、山西、湖北、四川、广西等地。中医学认为淫羊藿性味辛甘、温,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的功效。
孙思邈与“川芎”孙思邈偕徒弟云游到了四川的青城山,看见林中山涧边的一只大雌鹤正带着几只小鹤涉水嬉戏。没过一会儿,突然听到几只小鹤不断地惊叫。药王师徒一瞧,原来那只大雌鹤头部低垂,双脚颤抖。药王心里明白,这只雌鹤患了急病。第二天清晨药王师徒又来到青松林,巢内病鹤的呻吟声清晰可辨。没过多久,天空里传来一阵阵鹤鸣,只见几只白鹤落下,从嘴里丢下几片叶子落入病鹤巢中。徒弟捡起落在地上的叶子,看了看,又满不在乎地丢在地上,但药王却若有所得,命徒弟把叶子捡起来保存好。又过了一天,药王师徒再次来到青松林,发现病鹤的身子已完全康复,又领着小鹤们嬉戏如常了。药王观察到,峭壁的岩洞那儿长着一种野草,花、叶和根块都与从白鹤嘴里掉下来的一样,不禁联想到雌鹤的病愈与这种草有关。经过尝试后发现,其根茎苦中带辛,具有特异的浓郁香气。根据多年的经验,他断定此品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携此药下山给病人治病,果然灵验。药王高兴地说道:“药草来自天穹,真是‘川西第一山,苍穹降良药’。这药就叫‘川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