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1期
诈骗招数翻新 防骗需与时俱进
作者:卓成华
扮学生、装孙子
登门借款去无踪
“您老好啊!您还认识我吗?我是你以前的学生,今天路过这里,顺便来看看您。”住武汉某高校宿舍的刘老师在楼下散步,碰到一名男子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刘老师不认识对方,他寻思着自己退休十多年,可能是忘记了,就点头回应。说话间,该男子的“司机”已将一箱水果搬下了车,硬要塞给刘老师。见推托不掉,刘老师只好将两人让进自家屋里。
嘘寒问暖一番后,该“学生”接了个电话,随即面带难色地对刘老师说,家人突然出了车祸,等着他出资治病,而他出门时又没带很多钱,想找刘老师借点,一周之内保证还上。学生有难,当老师的怎能袖手旁观?被“学生”的诚意打消顾虑后的刘老师,虽犹豫了一下,仍从抽屉里翻出刚从银行取回的当月退休工资1000多元,递给了该“学生”。当然,拿到钱后的“学生”从此再也没有露过面。
中秋节前,武昌的孟婆婆家突然来了一男一女,手里拎着个大礼包,中年男子老远就热情地说,姨奶奶,你娘家的孙子来看您了。孟婆婆说不认识你们呀,女的赶紧说,您老年纪大了,又不常回家,哪记得住啊。说着就将大礼包往孟婆婆手上塞。
简单询问后,孟婆婆相信了,好茶好烟款待,越聊越亲热。眼看就到了中饭时分,这对男女便起身告辞。“孙子”面有难色地对孟婆婆说,本来想接您老回家住住,不巧路上车子坏了,带的钱又不够修车,您老能不能先借我点儿,修好后,我们回来接您回娘家,到了老家再还给您。孟婆婆很久没见到娘家人了,二话没说,从箱底翻出了800元递给那对男女。
但是他们去后就再也没回来。
现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子女忙于工作,陪伴老人的时间越来越少。老年人更渴望与别人的交流和得到关怀。而这时,出现几个人,冲着他们热情地叫着“大爷、大妈”,他们的心理防线很容易就被突破。
防骗一招:陌生人不要往家带。熟人借钱还要看他有没有还钱能力,更别说陌生人了。
想投资、要理财
巨款被套出不来
南京退休教师杨女士在社区里看到不少老头老太,正围着一个摊点拿取一家超市免费派送的保健品,她也领取了一盒。就在杨女士拿赠品的时候,一个男青年在旁边说:“我们是保健品超市的,生意很火,目前已经在南京开了17家。超市都是自己做股东、自己开,1万元每月返还100元,3年还本,比银行利息还高;有实体超市,比股市更保险。”高额回报让杨女士有些心动。她又到位于瑞金路的“保健品超市”实地考察。果然,超市内买保健品的人络绎不绝。就这样,在耳闻目睹及业务员的鼓动下,刘女士从家里取了10万块钱投入了那家保健品超市。
像刘女士一样,南京有500余位老人将几百万血汗钱、养老金投入这家超市中。然而,他们看到的17家超市,除两家是专门雇人作托儿造成抢购热潮的“形象店”外,其余全部亏损。他们给投资老人的利息,都是拆东墙补西墙,从新加入的受害者手中拿出的。就是说,不到3年,这几百万要么亏损掉,要么就会提前蒸发。
这家公司把老年人细分成情绪型、知识型、贪利型、异性好感型、情感型和虚荣型六类,并对怎么套取每一类型老年人的投资资金有详细说明。其中,对于情绪型的老年人:要设法以不敢进行投资等方式激怒,然后乘其恼怒时拿到钱。对于知识型的老年人:他们知识丰富,但对于新的经营理念不了解,又容易接受新知识,因此一定要大谈新的投资、经营理念,这样拿到钱的机会就很大。
对于贪利型的老年人:给出送礼物的方式。
老年人辛苦一辈子,多多少少都有些积蓄,不少人在退休后有强烈的理财(投资)欲望,但是,适合他们投资的产品在市场上并不多见。如果你不是理财专家,把钱存进银行就是最好的理财方法。
防骗一招:小便宜不贪,大便宜不占,永远不会被骗。
不贪财;不轻信
防骗意识不能忘
多数老年人崇尚积德行善。这种善良的心理,使他们降低了防范意识。不法分子在行骗前一般都有周密细致的预谋,搜集各种信息,掌握受害人的心理状态。随机应变,花言巧语,极力迎合受害人的心理,在骗取受害人的信任后,再诈骗他们的财物。而老年人由于生活环境相对封闭,防范意识相对薄弱,不少人还掌握着家庭财权,有在短时间筹集大量现金的能力,一旦有高额利润引诱,极易上当。而且,老年人越老,越害怕别人说他没用。于是,经常表现出好强心理。一旦上当受骗,老人不敢跟家里人说,也不愿意报案。这就进一步助长了骗子的嚣张气焰。
现在有些骗子常常主动与老年人打招呼,套近乎,同时表现得很热情,此时有的老年人就容易放松警惕,所以,老年人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过于亲热,以免上当受骗。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谎言,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平时要多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内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宣传,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段,提高警惕,加强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