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第4期

胃溃疡的克星:奥美拉唑大家族

作者:李定国 潘 勤




  一提起消化性溃疡,许多人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腹痛、饱胀、恶心、嗳气及泛酸等,严重时可吐咖啡样血,解柏油样便的印象。的确,消化性溃疡因其并发症重、复发率高,曾缺乏特效药,长期困扰着中外医学界。
  1971年英国学者Black证实胃酸分泌主要由壁细胞上的H2受体参与,并于第二年成功的合成第一种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接着人们又开发了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及尼扎替丁、罗沙替丁等多种H2受体拮抗剂,使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大为改观。然而,H2受体拮抗剂不能阻止五肽胃泌素及胆碱能神经刺激的胃酸分泌,何况停药一年后溃疡的复发率可高达35%左右,因此仅靠H2受体拮抗剂无法实现根治消化性溃疡的目的。
  进一步研究发现,壁细胞上的H+,K+-ATP酶(质子泵)是胃酸分泌的最终阀门,由H2受体、胃泌素受体及乙酰胆碱受体参与的酸分泌都是通过这种酶发挥作用的,而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恰恰具有抑制质子泵的作用。1977年Hassle研究组合成了世界上第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1988年正式投产,商品名洛赛克。随后的十多年里,兰索拉唑、潘妥拉唑、雷贝拉唑等相继问世,pariprazole、leminoprazole以及可逆性质子泵抑制剂SK&F*96067、SK&F*97574等也正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质子泵抑制剂以其强大的抑酸功能和粘膜保护作用,逐渐显示出自身的优越性。同时许多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与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和复发有着密切的联系。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与胃内pH值(酸碱度值)有关,若与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应用可大大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况且质子泵抑制剂本身也具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近年来,质子泵抑制剂已广泛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难治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卓—艾综合征等的治疗,似有取代H2受体拮抗剂的趋势。
  统计显示,应用奥美拉唑5979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仅1.1%,主要有:胃内细菌过度生长、轻度肝脏毒性反应,抑制肝内细胞色素P450系统,干扰安定、氨基比林、华法令等药物代谢。少数患者可出现焦虑、抑郁、头痛、恶心、腹泻及皮肤红斑性损害等副作用。
  让我们来看看目前已经在临床上使用的四种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是应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质子泵抑制剂。有人发现,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每日口服奥美拉唑20 毫克,2周溃疡愈合率为63%~83%(平均78%),4周愈合率为93%~98%(平均97%)。203例胃溃疡患者服用同样剂量的奥美拉唑,4周溃疡愈合率为69%,8周则可达89%。缓解疼痛、愈合溃疡的疗效均优于H2受体拮抗剂。
  兰索拉唑进一步提高了生物利用度,但其结构类型、作用机制均与奥美拉唑相似。每日服用15~30 毫克为治疗国人消化性溃疡的安全有效剂量,在活动性溃疡时每日可用30 毫克,而在维持或对症治疗时每日只需用15毫克。
  潘妥拉唑最大的优点在于,对肾功能障碍、肝硬化患者或老年患者,药物动力学性质均不改变,使用更为安全。十二指肠溃疡及胃溃疡患者每日服用潘妥拉唑40毫克,疗效等于或优于奥美拉唑,且副作用发生率较低。
  雷贝拉唑是可逆性质子泵抑制剂,抑酸速度快,但作用时间短。体外的抗分泌活性比奥美拉唑高2~10倍,还具有更强的抗幽门螺杆菌作用。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每日服用雷贝拉唑20 毫克,4周后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率为96%,与奥美拉唑疗效相似。98例胃溃疡患者服用同样剂量的雷贝拉唑,6周后愈合率也达93%。副作用轻微且可逆。
  质子泵抑制剂的问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的又一座里程碑。通过与羟氨苄青霉素、克拉霉素、甲硝唑等抗生素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既能使溃疡愈合,又能根除幽门螺杆菌,达到减少乃至防止复发的目的。可谓“标本兼治”,有望使人们从此远离溃疡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