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第5期

为什么服药血压还降不到正常

作者:王宪衍


  高血压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我国估计有患者约1亿左右。它是脑卒中(俗称中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因此被称为“无形的杀手”。在许多高血压病人中,绝大多数(约占95%以上)是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复杂,目前尚无根治办法,因此只能应用降压药,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这样才能抑制病情进展,减少发生脑、心、肾等的并发症。所以高血压患者都在服用降压药。虽然如此,但现在实际的情况是怎样呢?服降压药的病人的血压情况又是怎样呢?根据1999年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资料显示,按照过去宽松的血压达标标准来衡量(即血压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城市只有4.2%,农村为0.9%,平均只占2.9%。换句话说,就是100名在服药的病人,血压达标的只有3人,实在是太低了。美国的调查统计,1976~1980年为10%,1988~1991年为27%。差距十分显著。这种虽在服药,但血压仍高于正常、没有达标的,称为“治疗不足”。这是目前高血压治疗中的最大问题,所以我国高血压病人的主要并发症中风的发生率仍然很高。
  为什么会产生治疗不足呢?原因不少,现列举几点如下:
  1.降压药不足:病人去医院看病,配来的药有4~5种,但其中只有一种是降压药,其他都是一些不能降血压的辅助药。有些病人需要2种降压药合用,才能把血压降至正常。若只用一种降压药,血压自然高于正常。国外有人调查研究,应用一种降压药可使血压下降7~13/4~8毫米汞柱;两种降压药合用,可降压12~22/7~14毫米汞柱。
  2.剂量不足:有些病人用一种降压药是能够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但应用的剂量不足,自然降压效果就差了。例如有一种降压药,它的最大剂量是每天40毫克,我们一般是每天至少用至20毫克。但是不少医生及病人每天只用至10毫克就不再加量了,自然是达不到治疗目的。另外有一种情况,也使剂量不足。有些病人未按医嘱服药,服药经常有遗漏。如果根据医嘱的服药量计算,实际上他(她)的服药量只有应服量的60%~70%,甚至更低。结果是剂量不足,疗效降低,血压不能达标。
  3.降压药不长期坚持服用:不少病人服药后,血压下降到正常后就停用降压药。待该降压药作用消失后,血压自然又上升到治疗前水平。因为任何一种降压药,都只能在服用时使血压下降,并不能根治高血压。
  4.降压作用持续时间不长的降压药,每天只服用1次:过去常用的降压药如硝苯地平(又称心痛定),它服用后血压很快下降,但它的降压作用只能维持6~8小时。所以该药必须每天服用3~4次。如只服一次,则只使血压下降6~8小时,在其余的16小时中血压仍高于正常。一种降压药应该服用几次,不是由医生心血来潮,随心所欲,也不是由病人喜恶决定,应根据该药降压作用的持续时间来决定。例如氨氯地平(商品名络活喜)降压作用持续时间在24小时以上,它可以每日只服用1次。如果某药的降压作用持续时间为12小时,则需要每日服用2次。
  5.非降压药服用太多:如果高血压病人合并有其他疾病,当然必须服用治疗其他疾病的药,例如与高血压常常合并存在的有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当然需要服用降糖药和降脂药。但是服药要少而精,有针对性。现在的问题是不少病人不是服用这种有针对性的必须药物,而是服用不少不具特殊治疗针对性的辅助药物,还认为它能治疗高血压,实际上根本不降血压,有的还可能对抗降压药的降压效果,只是我们不知道,因为没有研究过这些药物。没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辅助药服用太多,不但浪费钱财,有时还会削弱降压效果。例如消炎止痛药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会削弱它的降压作用。所以有病必须服药,还应少而精。有些病人服的降压药可能已足够,应该能使血压正常。但病人治病心切,认为多服一些药总比少服一些好,服了不少辅助药,结果适得其反。
  6.药物配伍不当:两种降压药合用要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合理配伍能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不合理甚至错误的配伍,会降低疗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有时甚至很严重。怎样配伍,应由诊病的医生决定。基本的原则是,不同类的降压药可以合用。同类或虽不同类,但作用相仿的降压药不宜合用。治疗高血压的降压药,属于处方药。病人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自己随便搭配应用是不对的,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自己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