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第6期

一二三四五——2型糖尿病的自我保健法

作者:程 夷


  我是一位生物医药研究工作者。多年前我的老伴和一个亲戚先后得了2型糖尿病,久病成良医,这些年来,我们对糖尿病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摸出了一套保健经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非空腹血糖基本维持在4.4~8.0毫摩尔/升,血脂、血压正常,其他并发症也未见明显进展。我们的经验可以简称为:一、二、三、四、五,即一宽、二防、三治、四监测和五不信。
  一宽:应该保持宽松、乐观的心情。糖尿病是人体内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病,是终身性疾病,它可以致残甚至致命;但糖尿病同时又是一种可以有效防治的疾病,只要在医生指导下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就可以推迟或不得并发症。因此,一旦得了糖尿病,不管是1型还是2型,都不要悲观失望,而应坚信可以有效治疗和控制,能和常人一样学习、工作和生活,照样可以长寿。
  二防:在糖尿病的自我保健中,必须注意一要防治低血糖,二要防治并发症。对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而言,低血糖比高血糖的危险性更大,甚至致命。有时不慎引起低血糖(血糖值<3.6毫摩尔/升),就必须立即口服葡萄糖或静滴葡萄糖,使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另外,糖尿病治疗也要注意防治由糖尿病引起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三治: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三者有着良好的协同作用。
  (1)饮食治疗:这是每个患者都需要掌握的基本措施之一。每日摄取的总热量及营养成分一般要根据自己的体重和体力活动强度来制定。另外,还应限制酒精、食盐、高胆固醇食物、脂肪和食糖的摄入。
  (2)运动治疗:运动也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之一。应根据自身年龄及体质,每日坚持适宜强度的运动和锻炼,如散步、体操、打太极拳等。有规律的运动不仅能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及血脂水平。但应注意空腹时运动易导致低血糖,应在餐后30分钟进行。
  (3)药物治疗:这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措施。可根据自身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副作用小、疗效高的降糖药使用。“是药三分毒”,各类降糖药物大多有一定副作用,使用时必须注意说明书中注明的用法、剂量、禁忌症和注意事项,以免误用。
  四监测:在开始调整一种药物服用剂量时,应采用血糖仪定时监测一日内4次血糖水平,即早上空腹时及早、午、晚餐后2小时的血糖。根据专家或专著的介绍,控制血糖的理想水平是:空腹血浆血糖4.4~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浆血糖≤8.0毫摩尔/升。在血糖达到稳定控制后,至少每周进行1次空腹及餐后血糖监测即可。
  应该注意的是,除了自己做常规血糖监测外,最好每年还应定期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有关糖尿病并发症重要项目的系统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治疗、控制并发症。
  五不信:即不信“邪功、邪教”,不信虚夸的广告,不信未经临床验证,没有生产批准文号的“神丹妙药”,不信没有临床医学统计学评估的个例效果宣传,不信类似充“托”的欺骗性“现身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