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期

急性腹泻的药物治疗

作者:张忠兵


  急性腹泻是指每日3次以上稀便,或大便量超过200克,其中水分占80%,且病程在1~2周。引起急性腹泻的原因很多,较常见的原因是食入不洁食物。元旦、春节等喜庆佳节,餐饮品种增加,生吃或烧烤、涮食未煮透食物,致使致病菌侵入肠道。食物存放过久,或气温较高,食物容易变质,细菌易繁殖。引起腹泻的常见的致病菌有:沙门菌、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霍乱弧菌、金葡菌等。这些病菌进入肠道,破坏肠道正常菌群,直接与肠上皮接触,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释放的肠毒素刺激肠黏膜分泌大量粘液,引起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导致腹痛和腹泻。一些寄生虫如血吸虫、梨形鞭毛虫、阿米巴和病毒如轮状病毒和肠病毒等感染,毒蕈、河豚鱼、农药(及残留物)等急性中毒,食物过敏,甲亢,尿毒症和某些药物均能引起肠黏膜分泌和运动增强,导致急性腹泻。节假日外出旅游,因环境的改变、身体劳累或饮食不周可使正常肠道菌群失调,也能引起急性腹泻,称为旅游性腹泻。
  注意饮食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关是预防急性腹泻的关键。对于每天3~5次稀便,无明显其他临床症状的轻度急性腹泻患者,禁食1~2餐后即可自愈。
  如果无效,可服用恢复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制剂。目前分为三类:一类为肠道活菌制剂,以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为主,如丽珠得乐、培菲康、双金爱生和宫入厌氧菌如米雅等,这类活菌均为正常人类肠道中固有的有益菌群,服入后可直接在肠道定植,恢复微生态平衡,对肠道起重要的保护和营养作用。第二类为肠道死菌制剂如乐托儿,将嗜酸乳杆菌在乳糖培养基中培养后灭活而制成,利用培养基和乳酸菌的代谢产物发挥抗菌和促肠道固有菌的增殖,恢复肠道微生态和免疫屏障的功能。第三类为非肠道菌群,这类菌群含有促肠道正常菌群的增殖因子,能促进肠道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的增殖,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如增肠生(地依芽孢杆菌)。
  经上述治疗无效或病人腹泻、腹痛等症状较重,大便化验出现红、白细胞,甚至有发烧、脱水和酸中毒等症状的,应及时补充生理盐水和葡萄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和林格氏液纠正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同时加用抗生素如:黄连素 0.2~0.4克,每日3~4次;庆大霉素(欣他咀嚼片等)每次40~80毫克,一日3~4次。24~48小时仍未见明显改善者可服用氟哌酸或氟嗪酸,每次0.2克,每日3~4次。不能口服者可静脉给药,一般用药3~8天。腹痛者用654-2(山莨菪碱)10~ 20毫克或颠茄片(8~16毫克)口服,腹痛剧烈者可皮下注射阿托品0.5毫克或654-2 (山莨菪碱)10毫克缓解疼痛。如果腹泻次数较多,可口服思密达,每次3克,一日3 次;该药具有吸附和收敛作用,可与病原菌及其毒素结合排出体外,有效地控制腹泻症状,首次剂量应加倍,用温开水调成糊状后口服,一般1~2周。如果发病急,腹泻次数大于10次以上,或引起急性脱水、酸中毒者,可短期服用复方苯乙哌啶,每次1片或易蒙停2毫克,一天1~3次,一般不超过1周。
  (作者每周四上午有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