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期

浅谈肝硬化的防治

作者:李定国


  肝硬化,顾名思义是指肝脏硬度增加或质地变硬。其病因多种多样,发病机制也各不相同,但都涉及肝细胞坏死、结节性再生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三个环节。正常肝脏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无机盐、药物、毒物等的代谢转化和解毒排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有人形象地把肝脏喻为人体内的化工厂。然而,到目前为止,肝硬化仍被视为不可逆转或治愈的顽疾之一。因此,正确科学的防治措施对于防止肝硬化的形成、发展及预防其并发症至关重要。
  
  肝硬化的预防
  预防重于治疗、治本重于治标是疾病防治中应遵循的原则。肝硬化是由多种病因所致,因此了解肝硬化的病因并予以针对性的措施是预防肝硬化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对策。
  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之一。在我国,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居于首位。有报道称,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约占68%左右。①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肝硬化患者中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40%~85%)明显高于非肝硬化患者或一般人群(10%)。上海市的一项临床研究表明,各型肝炎能导致肝硬化者为2.5%~13.2%。由于我国乙型肝炎感染率高,因此实施积极的疫苗接种措施以避免感染及母婴传播,避免使用非一次性的注射器械,严格禁止滥用非法血液制品等,对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并预防肝硬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②丙型肝炎:世界许多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中HCV(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均在25%以上。有人观察到输血后丙型肝炎平均20年后形成肝硬化。我国大陆、台湾及香港地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肝硬化患者中,抗-HCV的阳性率在10%~20%之间,而一般人阳性率仅为2~3%,因而HCV与肝硬化在病因上的联系已受到重视。③丁型肝炎:我国研究发现,HDV血清标志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分别占13.7%及15.9%,说明丁型肝炎与肝硬化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血吸虫病是肝硬化的另一主要病因。慢性血吸虫感染晚期可发展为肝硬化。解放前直至20世纪50年代,我国江南某些地区因流行血吸虫病致使肝硬化高发。据统计,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硬化占肝硬化总数的14%(上海)和36%(武汉)。有效防治血吸虫病可使肝硬化的患病率下降。
  长期酗酒、慢性酒精中毒也是肝硬化的发病原因之一。在西方国家,酗酒是肝硬化发病的首要原因。近年来,我国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且研究发现并发乙肝感染可加重酒精性肝病,更易导致肝硬化。因此戒酒是预防肝硬化形成的重要措施之一。
  其他少见原因如药物及毒物、缩窄性心包炎导致的肝静脉回流受阻、胆道疾患(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均需针对相关的病因进行治疗以防止肝硬化的形成。
  
  肝硬化的治疗
  肝硬化的治疗是综合性的。首先应治疗导致肝硬化的病因。对于已经发生的肝硬化应遵循如下三步曲:
  首先给予一般支持治疗。包括①休息:肝硬化失代偿期应休息乃至基本卧床休息,以减少身体对肝脏功能的需求;恢复期可适当工作,但以不疲劳为度。②饮食:肝硬化患者的饮食应是高热量、足够的蛋白质、限制钠盐摄入、补充充足的维生素。由于肝硬化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所以热量供应要充分,其来源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糖类在肠道分解为葡萄糖而吸收,在肝脏中转化为糖原,有利于肝细胞再生,防止有毒物质对肝实质的损害。不能进食者可静脉滴注葡萄糖,内加适量胰岛素及氯化钾。高蛋白饮食以每日每公斤体重1~1.5克蛋白质为宜。可进食瘦肉、鱼肉、鸡肉、豆制品及乳类,应少食动物脂肪。宜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必要时口服复合维生素制剂。严禁饮酒。对有肝性脑病前驱症状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有食道静脉曲张者,应避免坚硬粗糙的食物,以免损伤食道黏膜引起出血。③限制钠的摄入:肝硬化患者宜进少盐饮食,尤其有腹水者更应限制钠的摄入。
  其次给予抗纤维化治疗。在积极治疗与控制病因的同时,应积极进行抗纤维化治疗。目前认为秋水仙碱为治疗纤维化有效的药物,但尚不能作为常规治疗药,其长期疗效及副作用、作用机制还在研究之中。我国应用中药丹参、桃仁提取物合并虫草菌丝治疗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须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应用。
  最后应针对肝硬化的并发症予以治疗。肝硬化的并发症包括腹水、原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以及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等均为临床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一旦发生均需到医院接受治疗,切忌自己乱服药物,以免贻误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
  (李定国教授每周二下午在新华医院有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