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期

及时免疫接种 确保孩子健康

作者:方 凤


  
  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什么?
  接种疫苗又称免疫预防接种,即是根据身体的免疫系统的反应原理,运用人工技术获得不能引发急性病变或丧失致命攻击力的病毒或细菌等生物制品,如麻疹疫苗、乙型脑炎和脑膜炎疫苗等,将这些不能引发急性病变或丧失致命攻击力的病毒或细菌接种到小儿体内,促使小儿机体产生能够抵抗相应病毒或细菌的抗体,即有免疫力了,从而起到保护小儿机体免受特定病毒或细菌的侵害,故又称保护性疫苗接种。例如,强强接种了麻疹疫苗、乙型脑炎和脑膜炎疫苗,强强的机体会产生能够抵抗麻疹病毒、抵抗乙型脑炎病毒和抵抗脑膜炎球菌的抗体,机体就有了免疫力,强强以后患麻疹、乙型脑炎和脑膜炎的机率将很低,换句话说,接种疫苗帮助强强有效地预防了麻疹、乙型脑炎和脑膜炎。因此保护性疫苗的普遍接种,使得小儿的许多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明显降低或消失,使得人口生存质量普遍提高。
  
  疫苗接种为何如此重要?
  小儿出生后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很不成熟的,处于危险之中,年龄越小,抵抗力越差。此期间应注意些什么,才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抗病能力呢?
  幸好孩子出生后有母亲的抗体保护,使得大部分小儿能够抵抗某些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但是自母体获得的抗感染抗体在出生后5~6个月就会逐渐消失,此时宝宝才6个月,6个月时小儿自己的抵抗力较低,就容易患病了。所以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除营养好外,更关键的是母乳中含有许多抗感染的免疫成分,可帮助孩子抵抗细菌和病毒,使小儿1岁内受感染机会减少。可是在3岁内的小儿由于免疫系统正在发育和完善,免疫功能均较低,易患传染病,因此对孩子进行有计划的疫苗接种,可以使孩子获得抗传染病的能力。因而,接种疫苗是十分必要的,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目前我国的疫苗有多少种?
  疫苗种类很多,但总体可分为灭活的疫苗和减毒的活疫苗两大类。常用的灭活的疫苗有乙脑病毒疫苗、百日咳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简称流脑疫苗)、狂犬病毒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等。减毒的活疫苗有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简称小儿麻痹症糖丸)、麻疹疫苗、卡介苗、流感病毒疫苗、腮腺炎病毒疫苗、风疹疫苗等。还有经过特殊处理,对机体的免疫有刺激作用,达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的,如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等。为了应用方便,将几种疫苗放在一起成为混合制剂,如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简称“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风疹疫苗和腮腺炎病毒疫苗混合制剂,简称“麻风腮三联疫苗,MMR”。我国的疫苗种类已经有20余种,且新的疫苗还在出现,如水痘疫苗和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等。
  
  预防接种后要注意什么?
  由于疫苗中含有异种蛋白,该异种蛋白成分,可能会引起身体过敏反应。同时在制造疫苗时要用一些其他物质如保护剂、促进剂等,这些也可能引起副作用。预防接种后的反应轻重与疫苗的种类、年龄和孩子的体质状态等均有关。一般来说,疫苗接种后的反应有发热(多在37.5℃~38.5℃)、哭吵(是因孩子感到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疫苗的注射局部可表现为红、肿、热、痛现象,有时还会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一般宝宝均能耐受疫苗接种。家长应该了解有关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低热、轻微哭吵和注射局部疼痛等,尤其是加强疫苗接种时容易发生,甚至可以发较高的热。因接种引起的反应2~4天便恢复,如果孩子哭闹不止,晚上可以服一些非那根糖浆,6个月~1岁服3毫升,1~3岁5毫升,并多饮水,观察2~4天应该逐渐恢复。如果孩子出现其他表现,如不吃、面色发青或恢复缓慢等,则一定要去医院就诊。
  
  哪些孩子不宜打防疫针?
  预防接种是为了让孩子抵抗力增强,避免致病力强和危害大的传染病发生,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打防疫针,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打防疫针的。以下是不能进行预防接种的情况:
  ①在孩子患各种感染性疾病,或为早产儿,或有发热、明显的心脏病、明显的肾疾病、明显的肝脏病、结核病、惊厥、脑病、严重湿疹、皮肤病、腹泻、营养不良、过敏体质和免疫缺陷时,都不能进行预防接种。
  ②对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小儿,如果疾病康复,就可取消禁忌,但一般在病愈后1~2周方可进行疫苗注射。
  ③如果孩子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代谢化学疗法或接受放射疗法治疗时,不能接种活的疫苗。
  ④如果孩子接种某种疫苗后出现严重的接种后反应,如虚脱、休克、体温超过40.5℃、抽搐等,应停止该种疫苗的强化。亮亮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在1岁半时接种乙脑疫苗后出现了发热和抽搐,经医院治疗后恢复,没有什么后遗症。到2岁半时又收到了乙脑疫苗复种的通知,对亮亮来说,他的第1次接种已经引起了免疫的强烈反应,如果再进行乙脑疫苗重复接种,身体中的免疫系统会有更强的反应,对身体会产生损伤,甚至引起免疫紊乱性疾病。所以亮亮就应该避免再行强化注射乙脑疫苗了。
  
  为什么有的疫苗需要拉种数次?
  接种疫苗的目的是通过疫苗接种到小儿体内,促使孩子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力。通常灭活的疫苗如乙脑病毒疫苗、百日咳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等,称为死疫苗,接种时较安全,但对机体的免疫刺激作用较弱,需要多次强化注射才能使身体内产生足够的抵抗力,否则达不到抗病能力。如乙脑病毒疫苗1岁半左右接种,5岁内每年都要强化注射1次。而活疫苗在身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作用,相对死疫苗来说是不安全的,但对机体的免疫刺激作用较强,免疫效果持久,1次接种的抵抗力可以维持3~5年,所以无需反复强化注射。如卡介苗是结核活菌苗,新生儿时接种1次,到7岁时复种1次,多数孩子即可受到长期保护,免患结核病。
  
  丙种球蛋白能代替预防接种吗?
  丙种球蛋白是从人的血中提取的,主要成分是有抗感染作用的免疫球蛋白,又称丙种球蛋白。早在20世纪40年代,医学上就开始肌注丙种球蛋白防治小儿感染性疾病,由于制作工艺的改进,经过双重杀病毒,得到高效能的丙种球蛋白,静脉应用明显提高了防治感染的效果,同时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
  (1)重症感染和抵抗力很差的病儿,丙种球蛋白静脉应用1~2次,可以增加病儿的抵抗力,使疾病早日痊愈;
  (2)预防麻疹、甲型肝炎等病毒性传染病。在接触病毒性传染病病人1周内,丙种球蛋白静脉应用1次,能够起到预防或减轻病情的作用;
  (3)接受化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儿,定期丙种球蛋白静脉应用,可以预防感染;
  (4)此外还用于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哮喘病等多种疾病。
  以上可以看出丙种球蛋白的作用确实很大,但是它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能够治疗所有疾病的。同时丙种球蛋白所提供的免疫力仅仅是帮助病儿度过重症感染或传染病接触的危险期,这种免疫力只能维持短暂的时间,其有效作用最长也不过3~4周,不可能持久增强体内的抵抗力,不能代替预防接种。所以对平时抵抗力差的孩子,要强调积极锻炼、生活规律、平衡饮食、使用必要的增强免疫力的药物。
  (作者每周二上午设有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