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期

千古神奇话茯苓

作者:杨 锋




  说起茯苓这味中药,其延年益寿之功倍受历代医家重视,也常见诸于文学家的笔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多次提及茯苓,如芳官馈赠给柳五儿一包雪白的“茯苓霜”,说“拿人奶和了,每日早起吃一蛊,最补人的”;在第28回中,王夫人问及医生说的丸药的名字时,贾宝玉能如数家珍地说出一连串,其中就有“千年松根茯苓胆”。
  宝玉真是一语道破天机,那茯苓正是生在千年松根之上。茯苓为多孔菌科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的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茯苓并非在所有松树的根上都能生长,而是多生长在顶叶不旺盛的古老苍松之下。2000前的《淮南子》中就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的记载。
  长在松根上的茯苓,其形状大小各异,有球形、扁形、长圆和不规则形,小者如拳头,大的直径达20~30厘米,重5公斤之多。入药时外面的黑色皮叫茯苓皮,可利水消肿;靠近皮下呈淡红色的部分叫赤茯苓,能清利湿热;再内白色者称白茯苓,可健脾渗湿;带有细松根的部分切成方块的叫茯神,偏重于健脾宁心安神。虽是同一家族,药用各不相同。
  茯苓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说它“主胸胁气逆......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东汉医圣张仲景喜用茯苓,《伤寒论》载方113个,用茯苓的就有40多个。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肺经,具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其特点是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可祛邪又可扶正。
  在古时,茯苓在人们心目中显得神奇莫测:晋代医家陶弘景说茯苓是“通神而致灵,和魂而炼魄的上品仙药”;清代贾九如说茯苓“假松之真液而生,受松之灵气而结”;《二刻拍案惊奇》中有个道士送给一老翁一块白糕,他吃下去后,便觉精神抖擞起来,道士告知说,刚才服食的白糕就是“千岁茯苓”,长吃可令人长生。
  自古以来,茯苓被作为防病抗衰老的滋补佳品。宋代苏颂在《集仙方》中记载了许多茯苓食品。如茯苓膏,是将茯苓蒸熟后和以牛乳,再用微火煮成膏,随同葵汁食,能辟谷不饥。又有一种茯苓酥,是将蒸熟的茯苓碾为细末,浸于酒或蜜中,经月余上面有酥浮出,取出晾干食之,味极甘美,说每天只吃一枚,可终日不食,名神仙度世之法......时至今日,茯苓制作的药膳仍在为我国食文化增光溢彩,如北京的“茯苓夹饼”、“茯苓豆沙包子”,江浙、湖南的“茯苓玫瑰蛋卷”等糕点,很受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