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期
抗抑郁剂的“家谱”及其应用
作者:陈维梅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罹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人数也随之增加。世界上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任何时候都约有人口的4%~10%会受到“抑郁”的影响,患者年龄为10~80岁。另外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在患有恶性疾病、心肌梗死及中风的病人中,“抑郁”的发病率高达30%~50%,严重“抑郁”的自杀死亡率高达15%,据有关资料提供,“抑郁”目前在世界致残性疾病中排列第4位,到2020年将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由此给社会带来相应的负担,故而当今社会对该病越加重视。
倘若人们在忧伤、苦恼或气馁时所表现的悲伤、消沉等情绪历时短暂则不必惊慌,这是人的正常情绪反应,但显著而持久(2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索然,自感头脑变笨,伴失眠,纳差,甚至有强烈的自杀意念和行为等,那么就很可能是患了“抑郁症”。
该病的康复,社会及家庭的支持固然重要,而现有抑郁症的治疗模式主要包括抗抑郁剂、电休克和心理治疗,在所有治疗中基本是以抗抑郁剂为主。
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的药理机制是什么呢?虽然导致抑郁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脑内神经递质异常与抑郁的发病相关已被公认。神经递质可帮助脑内的神经细胞传递信息,包括5-羟色胺(5-HT)、儿茶酚胺类(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抑郁的产生与脑内这些胺水平的降低有关。于是就有了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单胺再摄取抑制剂及选择性的5-HT回收抑制剂,用以达到治疗抑郁的目的。
就抗抑郁剂的“家谱”而言,第一代抗抑郁剂(也称传统抗抑郁剂),有三环类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前者如丙米嗪、氯丙米嗪、阿米替林等;后者如苯乙肼等。第二代抗抑郁剂,有四环类、新型三环类、二环类等:如马普替林、万拉法新、丁氨苯丙酮等,再则是新型抗抑郁剂,即选择性的5-HT回收抑制剂(SSRI),如目前常用的氟西丁、舍曲林、氟伏沙明、西肽普兰等。
传统的抗抑郁剂经多年临床证明,约有70%抑郁症可获较好缓解,50%左右完全缓解。但因副作用多,有的病人不能耐受而难依从,尤其它对心脏的毒性反应较大,过量时可致命。由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对肝脏毒性作用强,近年来已不大应用。但新的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据称无此弊端。第二代抗抑郁剂,在副作用的某些方面虽有改善,但是新抗抑郁剂则更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对心脏无毒副作用的特点,且大多数只要一天服用1次,对患者更方便。
那么我们面对抗抑郁剂“家谱”中众多的药物该如何选用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① 对于伴有焦虑和激越的抑郁症患者,可选用马普替林或镇静作用较强的阿米替林,而对伴有突出的行动迟缓的患者,以镇静作用较轻的氯丙米嗪为好。
② 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及药物副作用选药。如年龄较大,又有心脏病变或前列腺肥大,或青光眼(尤是闭角型)者,则以新型抗抑郁剂首选。
③ 经三环类、四环类药物治疗疗效欠理想时,可考虑换用或合用SSRI类药物。
总之要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根据不同个体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抑郁症患者需服药多久?这是大多数康复过程的患者所关心的问题,一般是初发病例当症状改善后,应维持原剂量4~6月,而后递减剂量直至停药。若是第二次发作,可维持原剂量1~3年或更长时期。反复多次发病者原则上主张长期服用。这对于新型抗抑郁剂而言,每天只需服1次,副作用又小,易为病人所接受(但也有少数患者由于胃肠道反应难以耐受)。
要提醒的是,严重抑郁症必要时需合并电休克治疗以挽救生命。
(作者每周三、五上午有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