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2期

应注意保持人体消化道正常菌群平衡

作者:王学年


  人体的一些部位,如皮肤、咽部、阴道、结肠等,栖息着多种、大量的细菌。它们在人体细胞上定居、生长、繁殖,相互保持着共生和拮抗的关系,并与我们自身的健康关系密切。这些定居在人体上的微生物叫“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分三类:第一类是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它们参与维生素、蛋白质合成,并被人体利用;参与胆汁代谢、胆固醇代谢等,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关;构成防止外来细菌入侵的生物屏障,刺激宿主产生抗体,有生物拮抗和免疫的生理功能。第二种是在生态平衡时,数量少,不致病,也是保持消化道内生态平衡的必要部分。但当数量超出正常水平时,可引起宿主发病。第三种是潜在的有害性细菌,并与人的衰老有关。
  如果正常菌群的数量、种类、比例发生异常变化,使有害菌增加,有益菌减少,称“菌群失调”。引起菌群失调的原因有多种,如长时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使肠道内敏感菌被抑制而破坏了原有的平衡;用于治疗肿瘤的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同位素均对细胞有毒性;手术、外伤对机体的损伤;情绪激动、外环境恶化均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而破坏它们的平衡。
  人体消化道菌群失调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文献报道,临床采用双盲对照法,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用微生态制剂组疗效优于安慰剂和洛哌丁胺(如商品名叫易蒙停的药物成分),能降低首次正常排便时间,相关症状迅速改善。治疗成人急性腹泻,采用单一药物疗法开放性临床研究,服药24小时后,82%病人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粪便稠度改善;治疗48小时后,94%病人排便次数和粪便稠度恢复正常;治疗72小时后,全部恢复正常。这主要是由于微生态制剂对肠黏膜细胞有较强的粘附作用,有效阻止致病菌或病毒对肠黏膜细胞的侵袭,并对结肠黏膜有非特异性免疫刺激作用。其本身的代谢产物也有抗菌活性的缘故。
  值得注意的是因吃了腐败变质的食物或因不良的习惯如饭前、便后不洗手而污染了食品造成的腹泻,应首先抗感染治疗。
  调节人体消化道菌群失调的药物分两类。一类是活菌制剂,如双歧杆菌或双歧三联活菌制剂、酪酸菌制剂、多维乳酸菌制剂。被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收载的地衣芽胞杆菌无毒株和乳酶生也是此类。另一种为死菌制剂,如经处理的乳酸菌体及其代谢物的混合物制剂。这些药品均有不同的商品名,需要者应经咨询后再购买。
  这些药品不是营养品。活菌制剂除酪酸菌制剂(商品名为米雅BM)外,一般不要与抗菌药物同时使用。
  小孩消化不良性腹泻,常用多维乳酸菌制剂。
  保持人体正常菌群平衡,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