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2期

如何防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作者:陈德甫




  
  “非法移民”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其他部位(简称内异症),多数病变在盆腔内生殖器官及其邻近器官的腹膜面,常称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也可侵入子宫肌层,又称为子宫腺肌病。少数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中呈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称为子宫腺肌瘤。
  内异症是目前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占育龄妇女15%,约占妇科手术病例的25%;不孕症妇女中高达40%患有内异症。内异症常表现剧烈痛经和持续性下腹痛、月经失调、不孕、性交痛以及其他受累器官部位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血尿、便血等等,对妇女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内异症为何难治
  内异症成为妇科临床难治病,主要由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可能是经期时,经血中含有的活性子宫内膜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腹腔,种植于盆腔而发病;由盆腔腹膜、卵巢生发上皮在某些因素影响下,衍化为子宫内膜样组织而形成内异症;或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经淋巴及静脉播散而种植;可由免疫功能异常和女性内分泌功能紊乱而诱发。
  但上述说法均无法解释内异症发生的全部原因。
  内异症难治在于它是属一种性激素依赖性疾病,与妇女的雌、孕激素及其受体水平相关,只要卵巢存有功能,异位的子宫内膜呈周期性变化,病变部位会出现反复出血、增殖,形成粘连与纤维化,在卵巢部位常出现所谓巧克力囊肿或在盆腔部位产生触痛性结节等。药物治疗可一时性干扰卵巢功能,甚至造成闭经,症状得以缓解。但一旦停药,卵巢功能又恢复正常,异位病灶又出现周期性变化,病痛又死灰复燃,所以难治点在于它易复发,难根治。
  内异症难治还在于以30~40岁妇女患者居多,正值女性性激素功能旺盛时期,病情难以控制。有时,为了达到治疗目的,药物可造成卵巢功能阉割,出现围绝经期系列症状,如闭经、潮热、出汗、心慌、易怒、性欲减退以及发胖,造成对女性生理的不良影响,长期治疗是不可取的。
  难治点还表现在内异症虽是良性病变,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出现相应受累器官的错综复杂的临床症候,难以鉴别和治疗,如肠道内异症会出现腹痛、腹泻,甚至周期性少量便血;异位内膜侵犯膀胱或输尿管,出现尿痛、尿频及血尿等。由于内异症病因不明,治疗困难,后果严重,成为妇科临床棘手的问题,现已成为中外妇科专家研究攻克的热点课题。
  
  积极预防,合理治疗
  鉴于内异症临床特点,做好预防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探索的病因学说,首先要注意经期卫生,避免剧烈运动及不良刺激,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不宜经期进行性生活;平时要参加体锻,增强免疫机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宫腔操作,以免子宫内膜异位种植;医务人员要做到手术规范化,防止医源性子宫内膜播散;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控制病情发展。
  对于内异症,要参考年龄、症状轻重、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对生育的要求,加以全面治疗。除重型内异症或已形成较大的盆腔肿块,如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腺肌瘤要施行手术治疗外,一般内异症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由于内异症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既要控制疾病发展、减轻病痛,又要维护女性的生理功能,要避免长期用药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我们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妥。可以先以西药控制病情后,改为中药维持治疗,或以中西药同步应用,起到相辅互补效果。
  西药主要通过干扰卵巢功能,造成雌、孕激素低水平状态,促使种植的异位内膜变性、消退、萎缩,以缓解病痛,阻止疾病发展。药物一般首选假绝经疗法,产生一时性闭经,获得疗效。常用丹那唑片剂口服,一日2次,每次200毫克,或内美通片剂口服,一周2次,每次2.5毫克,3~6个月为一疗程。服药期间要注意可能出现的男性化症状或肝脏受损,须定期门诊随访,检测肝功能。目前临床应用一种大剂量药物,造成暂时性人工绝经,即所谓的“药物性卵巢切除法”,药物称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效剂或类似物——GnRH-a”。短效的有丙氨瑞林150微克/支,每日皮下注射1次,连续3~6周期。长效的有达菲林(3.75毫克/支)、抑那通(3.75毫克/支)、诺雷德(3.6毫克/支),任选其中一种,每月皮下注射1支即可。长期应用会产生更年期症状或骨质疏松,要适当补充小剂量性激素和钙剂。另有一种抗早孕药物——米非司酮(Ru486)片剂,每日口服1次,一次12.5~25毫克,连服3~6个月。该药具有抗子宫内膜雌激素作用,使异位内膜萎缩,达到治疗的目的,一般无副作用。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属血瘀症瘕范畴,治则以活血化瘀为主,通常以组合方剂煎服,效果较好;亦可服简便成药,均有一定疗效。完成西药疗程后,以中草药替代,长期维持治疗,使病情稳定,防止复发。
  总之,患者只有把握住内异症疾病发生、发展的特点,才能做到有效的防治;合理用药,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