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2期
“利他林”是聪明药吗?
作者:陈 斌
“陈医生,给我开几粒‘利他林’。”正在看门诊时,一位护士小姐来找我。每到期中、期末考试或在高考前,总有不少职工找我开“利他林”。有的是为在读的中小学生开药,有些“自学考”的职工为自己开药。他们以为服用“利他林”之后,人会变得聪明,学习成绩便会提高。“利他林”真有如此神效吗?
“利他林”是治疗儿童轻微脑功能紊乱(简称MBD,病家俗称“多动症”)的一种常用药。得了本病的儿童,学习成绩下降,服了“利他林”以后,成绩显著提高。于是,不少家长称该药为“聪明药”。但是,身体正常的人并没有因为服用“利他林”就达到了他们预想的目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得了解一下多动症是怎样一种疾病,“利他林”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使这些患儿药到病除,变得“聪明”起来的。
多动症具有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和协调动作缺陷的特点。注意力涣散,表现为主动注意功能减退。这些孩子知道应该专心听讲,却控制不住自己,很难自觉地、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因此成绩必然下降。活动过多,是因为患儿自控能力不足。有的是放肆地大幅度活动,有的则是悄悄地做小动作,程度不一,性质一样。经过电视录像后发现,多动症患儿的活动量实际上并不增多,只是活动的目的多变而已,从而给人留下了“多动”的印象。多动症患儿在情绪和意志方面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从而出现冲动、任性现象。还会因此出现危险性动作、破坏性行为,甚至自伤、伤人情况。协调动作的缺陷,或表现为日常生活动作的笨拙,如扣钮子、系鞋带比较缓慢,画图、用剪刀不灵活,体操动作姿势不佳、不准确,走路、奔跑时容易摔跤等。由于多动症患儿的自我克制能力较差,所以容易染上不良习惯,出现逃学、说谎、打架、偷拿父母钱物甚至在外行窃、诈骗等不良行为。当老师、父母批评教育时,往往能承认错误,但过后便忘,再次重犯,屡教不改。多动症的发病率为5%,其中男孩是女孩的9倍。“利他林”对本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为什么能药到病除呢?原来,人的大脑之所以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是由于在大脑的神经细胞之间有足够的神经递质传递信息。多动症患儿神经递质的有效浓度不够,这样,信息便不易到达,从而使患儿不能自我控制,上课思想开小差,学习成绩就必然下降。服了“利他林”以后,能促使神经细胞释放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从而增加了神经递质的浓度,使患儿增强了自我控制能力。这样,注意力集中了,小动作减少了,学习成绩自然而然会有所提高,这就给人一种“服了药以后人变得聪明了”的错觉。
如果一味寄希望于“利他林”,并不抓紧对孩子的教育、启发、帮助,那么,孩子还是聪明不起来的。这就是一些青少年、成年人虽然服了该药,但考试成绩仍然不理想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