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3期
怎样及时发现肺结核
作者:沈 梅
肺结核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慢性传染病,其传染源主要是指痰液中检出结核杆菌的排菌肺结核病人。结核杆菌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给健康人,被感染上结核杆菌的人在抵抗力低下的情况下才发生肺结核。
一个肺结核病人是否具有传染性及传染性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为病灶的严重程度,痰中是否排菌;其次为是否进行化学药物治疗。
许多研究表明,痰液涂片检查有结核菌的病人具有传染性,涂片找不到结核杆菌的病人一般没有传染性。但由于痰液检查结果受到痰标本质量、检验技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凡肺结核病灶广泛或伴有空洞者,通常都具有传染性。一般说来,病人有没有咳嗽与传染性的大小密切相关,这是因为结核杆菌存在于肺和支气管的结核病灶里,一个排菌的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在大声讲话、咳嗽和打喷嚏时,就会释放出很多含有结核杆菌的小飞沫悬浮在空气中。在一个排菌病人的居室里,如果室内空气不流通,阳光不充足,且病人咳嗽剧烈,那么居室中就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同室人员的感染机会就大。反之,如果居室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病人咳嗽时用纸巾等捂口,那么空气中含菌飞沫的浓度很低或没有含菌飞沫,传染性就小。
其次是抗结核化疗的影响。在有效的化疗开始后两周,病人痰液中的结核杆菌数量即显著减少,仅为原来的5%左右,治疗4周后减少至原来的0.25%。首次化疗的涂阳结核病人,只要化疗方案正确,病人有规律服药,在开始治疗的头两个月即所谓的“强化阶段”,多数病人的痰菌即开始转为阴性而不再具有传染性。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痰内结核菌不仅在数量上明显减少,而且结核杆菌的活力和毒力也有减弱,当然其传染性也就相应减低。
由此可见,最危险的传染源是那些还没被发现,也没有接受药物治疗的“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人。这种病人大多有咳嗽、咳痰症状,由于病人自己不知道有病,未采取任何消毒隔离措施,对周围人群特别是婴幼儿及儿童的危险性更大。传染性病人一旦被发现并进行化疗,传染性即迅速降低,再加上注意消毒,完全可以做到不传染给别人。因此,积极地把隐匿在健康人群中的排菌肺结核病人及时发现出来,给予彻底治疗,不仅对病人有利,而且对保护健康人群不受传染也是至关重要的。
传染性肺结核病人90%以上有咳嗽、咳痰、发热或咯血等症状。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特别是老年病人有上述症状不及时就医,自认为是“咳嗽、感冒”,“老慢支”,用点止咳、化痰、退热药,拖延至症状明显加重或出现大咯血时方去就诊,这就造成了病人自身延迟发现。此外,当病人感到有症状去医院就诊,通常并没有想到可能是肺结核,常有病人因“咳嗽、感冒”去内科就诊;老年人因“气管炎”、“老慢支”去中医科就诊等。门诊医生如果对结核病可疑症状者没有警惕,未及时给予胸部X线检查及痰液结核杆菌检查,仅给予对症或一般抗炎处理,就造成医源性延迟发现。结核病人的延迟发现对病人本身及阻断传染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凡有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有血痰、咯血、胸痛、低热等症状者都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门诊医生在接诊时对有上述症状的患者应及时给予胸部X线、痰结核菌检查,这就是所谓的“因症就诊发现”,是结核病发现的主要方式。
痰液的结核杆菌检查是诊断传染性肺结核的“黄金指标”。痰液中能否检出结核菌,除痰中含菌量多少外,痰标本的采集符合要求是一个重要因素。病人要在清晨起床后,先用清水漱口,做几次深呼吸后收腹用力咳出来自支气管深处的脓样或粘液样痰液,痰液量不少于3毫升,避免留取唾液或鼻咽部分泌物。痰液要用专用的痰盒留存及时送到实验室检查,这样才能保证痰菌阳性病人的检出,给予重点管理和治疗。
只有在医务人员与病人共同配合下,真正做到了及时发现和彻底治愈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结核病疫情才会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