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4期

揭开鱼胆中毒的庐山真面目

作者:汪宗俊

  某些人笃信"胆汁疗法",认为鱼胆有明目、益听、镇咳、止喘及消炎、祛痰等多种功效,于是便吞下了一枚或数枚青鱼胆。不料在吞服鱼胆后2小时左右(一般鱼胆中毒在吞服鱼胆后0.5~14小时均可发生),即开始腹部隐隐作痛,继而出现恶心呕吐、胸闷气急、剧烈腹泻、唇舌及四肢发麻等症。经检查发现,病人尚有黄疸、肝肿大、少尿,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急性溶血性贫血等症。虽经奋力抢救,终因病情危笃而身亡。
  由尸体解剖探明,病人吞食鱼胆后,整个消化系统除食管外,均有急性炎症发生,且有溃疡与假膜形成。在胃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也有广泛出血现象。同时,还有肺水肿、心肌炎及肝功能损害、肾功能衰竭等症状。
  "胆汁疗法"在祖国医学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常用的是熊、蛇、猪、牛、羊等的胆汁。至于鱼胆汁在治病方面似乎也不逊色,不仅在民间流传甚广,而且在《本草纲目》等医籍中也不乏记载。这种治疗方法,还由香港、台湾传入了日本。鱼胆中毒的病例也不断发生,仅国内自20世纪60年代始,因食鱼胆治病而中毒者已达200余例,且死亡率很高。
  据调查研究表明,除人们常用的青鱼胆外,鲤鱼、鲫鱼、鲢鱼、草鱼、鲳鱼、鳊鱼、鳙鱼、鲩鱼等胆汁,也同样有潜在的危险性,不论生吞、熟食或是用酒浸泡,均可引起中毒。鱼胆外用也有不良后果, 如眼疾病人用鱼胆汁滴入眼内,会有异物感,而且怕光流泪,又痛又痒,结膜混浊,视力减退,严重者还会导致失明。
  鱼胆缘何令人中毒?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人认为,鱼胆中含有一种毒力极强的蛋白质分解产物,暂名为"鱼胆毒素",它具有耐热、耐酸等特性,故在人体内能长驱直入,导致多种脏器与组织中毒。也有人认为,鱼胆中含有一种极毒的氰化物,可导致细胞呼吸停止,引起组织缺氧而危及生命。其实这些观点均缺乏足够的科学根据。
  近几年来,日本科学家对鱼胆的毒性成分及其中毒机制进行了颇为深入的研究,终于获得突破性进展。他们发现,鱼胆中的确含有一种极毒物质,并提取出来给小白鼠灌胃,很快小白鼠就出现与人体中毒完全相似的情况,结果因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损害而致死。此毒物正是我们要捉拿归案的"元凶",它的名字叫作"5α-鲤醇",简称"鲤醇"。通过物理、化学等检测手段,尤其是现代化仪器,终于弄清了它的化学结构。原来它是广泛存在于鲤科鱼类中的一种特异性胆汁醇,从而撩开了它的神秘面纱,显露出庐山真面目,揭开了鱼胆中毒的千古之谜。
  至于能否将鲤醇化害为利、化毒为药,还有待于人们继续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