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5期

抗过敏药的合理选用

作者:刘 发 刘起连

  杨小姐,女,27岁,新疆制药厂工人。从1999年5月起每年春夏季均发生鼻塞、流涕、喷嚏、鼻痒等症状。重时夜间入睡困难,只能用口呼吸。经耳鼻喉科医师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用氯苯那敏(扑尔敏)、西替利嗪等药治疗,症状明显好转,但停药3~5天后又复发。医生说此病只能对症治疗,不易根治。
  过敏性鼻炎为过敏性疾病较为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疾病临床上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临床常见的过敏性鼻炎、哮喘、皮炎等一系列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专门诊治此类疾病的机构在医院里称变态反应科 (室)。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首先应该明确此病的诱发因素,这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验检测,如常用的皮肤试验、激发试验以及利用免疫学原理进行的体外试验等。一旦找到过敏原因,就要尽力做到避免与过敏因子接触。找不到致敏原因怎么办?就应用一切可能的治疗手段,如免疫治疗、药物治疗、局部治疗等。诸多方法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也是最简便易行比较安全的方法。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有哪几类?
  根据速发型变态反应的发病特点,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1)抗组胺药:代表药为扑尔敏;(2)肥大细胞膜稳定剂:代表药为色甘酸钠;(3)抗胆碱药:代表药为溴化异丙托品;(4)减充血药:代表药为麻黄素;(5)皮质类固醇药:代表药为伯克纳等。其中抗组胺药应用最为广泛,种类最多,也是发展最快的一类药物。现仅就此类药作一简单介绍。
  常用的抗组胺药有哪些?
  抗组胺药根据其药效、作用时间及产生的毒副作用的不同,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第一代即指传统的抗组胺药,这类药作用时间较短,具有镇静、口干等副作用。代表药物有:
  曲吡那敏(扑敏宁):镇静作用较弱,但肠胃反应较多。
  苯海拉明:特点是镇静作用较强,肠胃反应较弱。
  扑尔敏:抗过敏与中枢抑制作用均较强。
  羟嗪(安泰乐):药效较强,也较持久,兼有对抗另一过敏物质5-羟色胺的作用。
  赛庚啶:抗过敏作用强,剂量亦小。
  酮替芬:是一种特殊的抗组胺药,除具有抗组胺效能外,还有稳定肥大细胞膜和抗5-羟色胺作用。
  第一代抗组胺药具有抑制血管渗出、减少组织水肿和抑制平滑肌收缩的效能,但因具有中枢抑制和抗胆碱作用,可引起嗜睡、口干等副作用,且作用时间短,每天需服药2~4次,使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第二代抗组胺药最突出的特点是中枢抑制作用轻微,且多数为缓释长效制剂,每日只需服用1~2次,给患者带来方便。其代表药物有:
  特非那定(敏迪):每片60毫克,一日服2次,每次1片。它是最早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在我国广泛应用。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有严重心脏不良反应后,现已限制使用与生产。
  阿司咪唑(息斯敏):每片10毫克,一日服1片。药效可维持1周。也曾在国内风行一时。但它也有心脏毒性作用,目前基本不用。
  西替利嗪(仙特敏):是羟嗪的体内代谢物,部分患者服用后有轻微嗜睡作用。一日1次,每次10毫克。可使过敏反应引起的分泌物增多和血管扩张得到控制。
  美喹他嗪(玻丽玛朗):特点是有较明显的抗胆碱作用,服后口干明显,对与胆碱能有关的荨麻疹疗效更为确切,推荐剂量为一日2次,每次5毫克。
  氯雷他定(克敏能、开瑞坦):除具有抗组胺作用外,还有拮抗细胞间粘附分子的作用,达到减轻变态反应性炎症的效果。一日1次,每次10毫克。
  盐酸左卡巴斯汀(立复汀):是一种强效的局部用抗组胺药,它避免了全身应用产生的不良反应,起效迅速,效果确实。喷一次药效可维持10小时以上,故一日喷2次即可。
  选用抗组胺药要注意哪些事项?
  抗组胺药种类繁多,但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好,哪一种差。多年的临床应用表明,同一种抗组胺药的效果和副作用在不同的患者有很大的差别,在选择疗效好、副作用少的抗组胺药时不应千篇一律认为它能适用于任何患者。自从发现特非那丁和阿司咪唑具有心脏毒性后,国外很快就上市此类药物的替代品——非索那汀和诺斯咪唑,亦称为第三代抗组胺药,其显著特点就是不会造成心脏组织的损害。
  要使变态反应性疾病达到最佳的疗效、最少不良反应,首先要明确诊断。其次对所用药物要深入了解,认真地选择,与其配伍的药须正确合理,服用的剂量要准确无误。此外尚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已经证明不安全的药不用;②肝、肾功能不全或患有心脏病者慎用;③不要超剂量服药;④用药期间避免饮酒;⑤避免与抗真菌药(酮康唑等)及大环内酯类药(红霉素等)同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