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5期

警惕:感冒药可引发哮喘

作者:董金林

  说到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很多人都曾经服用过,因为这是感冒退热药的主要成分。市售感冒退热药不下20种,如泰诺、百服宁、泰诺林、快克、感康、感冒清、必理通、一滴清等。你仔细看一下,就可发现扑热息痛是它们的主要成分,每片大多含0.5克。然而一项研究揭示,扑热息痛与哮喘患病率的上升有着密切的关系。
  哮喘,无论是在国内或是在国外发生率都在上升。人们认为,这可能是与大气污染有关。然而,瑞典的一项从1990年开始的研究发现,环境致敏因素与欧美各地哮喘发病率的上升无关。这项研究纳入的国家有22个,调查人数达14万,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研究之一。
  研究发现,某些国家哮喘增多,与扑热息痛的使用有关。在13~14岁的少年中,每人每年服用扑热息痛增加1克,则哮喘的发生率便增加0.5%。研究人员认为,扑热息痛可引起呼吸道表面炎症。炎症刺激过敏体质的患者,使其支气管痉挛、变细,发出哮鸣音,肺内气体进出不畅,呼吸困难,即发生哮喘。
  该研究还发现,哮喘还与遗传基因有关。母亲患哮喘,则其子女患哮喘的平均危险比一般人高3.2倍;父亲有哮喘,则子女患哮喘的危险性高2.9倍。双亲均患哮喘,则子女发哮喘的危险比常人高7倍。
  扑热息痛在市售感冒退热药中的量是较高的。如泰诺林幼儿退热药,1岁左右的小孩,按1疗程5天计,扑热息痛摄入的总量即1.5克以上。成人片剂,每片含扑热息痛一般为0.5克,按每日服4片计,则1日所摄总量为2克,3日就要摄入6克。每年摄入扑热息痛1克,哮喘发生率上升0.5%,如每年摄入6克,则哮喘发生率将上升3%。即哮喘的发生与扑热息痛的摄入量成正相关,因此在服用退热药时应慎重考虑。
  扑热息痛主要应用于感冒发热。感冒人人都会得,每年一次不算多,婴幼儿可能会一两个月就发一次,故服用此类药的机会很多。每次感冒都服这类药,年摄入量就很可观了。感冒发热实际是人体与病菌搏杀的外在表现,体温升高可抑制病菌的繁殖。常人发热一两天,即使不服药,高热也会自退,感冒也随之好转。此次大战人体产生了大量抗体,此类病菌近期将不敢再作乱,病人将会安宁一两年,甚至更长。所以,原本健康的中青年人,如对39℃的感冒高热尚能耐受,可暂勿服这类退热药,让机体去经受战斗的洗礼,增强其免疫力。如要服这类药,疗程宜短,摄入量应尽量少些。
  至于幼儿,感冒发热机会更多,对高热难以耐受,则可服些抗感冒的中成药。对于父母有哮喘的感冒患者,更应远离扑热息痛之类的解热镇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