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5期

群贤毕至 献策献计

作者:侍 茹


  
  
  虽然下着雨,虽然天阴冷,依然挡不住专家们赴会的匆匆步履。
  2月27日,沪上11位著名临床医学专家出席了本刊举办的首次专家座谈会。会上,总编辑肖宏向专家们详细介绍了《家庭用药》的创刊思想,以及一年多来走过的成长道路。并就今后的办刊方向、选题内容等方面,向专家们虚心请教。与会的十多位专家纷纷畅抒己见,献策献计。专家们的热情参与使我们感动,专家们的真知灼见更给予我们很多宝贵的启迪。专家和编辑们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下午。

  
  徐声汉(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教授)
  我是从2001年第2期开始给《家庭用药》杂志投稿,并受到编辑们的关注。这对我们搞精神卫生工作的是很大的支持。

  目前,我国国民精神卫生状况形势不容乐观。现在精神方面的处方药物很多,但精神卫生方面的宣传滞后,怎么合理使用、正确对待用药老百姓知道的不多。过去不少杂志也有精神卫生方面的内容,但大都较浅,没有深入到较深的层次。我们希望能有较好的宣传阵地,为百姓精神卫生用药多做贡献。《家庭用药》杂志比较重视“精神卫生”,开设了专栏,希望这个专栏越办越好。
  
  徐济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
  《家庭用药》很有临床指导意义,也很有特色,我本人特别愿意为你们杂志多写稿。
  《家庭用药》杂志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慢性病都设了专栏,对“时令性疾病”也给予重视,如春节时谈防治胰腺炎,夏季谈防中暑,这样老百姓会很欢迎。这里提一下,“心血管之友”应改为“心脑血管之友”。因为现在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及致残致死率也很高。
  
  徐家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教授)
  《家庭用药》的特点着重在药上做文章,内容相当广泛,不但一般老百姓、病家爱看,就是对专业医务人员也有指导性。譬如我自己是搞消化的,但看了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方面的文章对自己也有帮助。
  《家庭用药》今后的工作仍应着力在“用”和“药”上下功夫,用什么药?怎么用?介绍医也要落实到药上。中西医药的比例,应以科学性为准则,确定适当的比例。
  
  张家庆(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家庭用药》的诞生很有必要。科普与学术,老百姓更需要哪个,我认为中国老百姓更需要科普知识。《家庭用药》传播用药知识,为老百姓做好事,老百姓很欢迎。《家庭用药》有科学院作后盾,在老百姓的心里很有权威性。但如何增加宣传力度,扩大发行量,需要努力。
  作为《家庭用药》,有一个特定的指向,就是偏重药。强调药,以药为主、医为辅。另外,中西药的比例也要适当。我个人希望杂志要坚持以科学性为第一,把好质量关。退稿率越高,杂志的质量也就越高。
  药和保健品的问题。目前社会上保健品太多太滥太乱,老百姓无所适从。杂志对多种维生素、深海鱼油、大蒜素、银杏等,可以在不涉及厂商的前提下作客观的、恰如其分的介绍。
  老百姓普遍存在“国家不能报销的药就不吃,自己吃宁愿掏钱吃保健品”的观念,这样的观念是不对的,《家庭用药》要加以引导。对OTC,要主动加强宣传。要让病人搞清楚什么是OTC药,病人可以有选择地购买,该用的药,也要舍得用,不能耽误治病。
  
  罗邦尧(上海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家庭用药》重点是谈药。国内主要的病、药要讲清楚。少见病、有代表性的也可以介绍。
  糖尿病的发病率很高,据最新报道国内有近4 000万病人,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这个群体的知识层次比较高,杂志的文章要在普及中稍有深度,要让他们看得过瘾,并能接受。
  糖尿病还与高血压、高血脂、消化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有关联,据调查50%的糖尿病人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痛风等疾病。因而同样患糖尿病,因人、因伴发疾病不同,用药也有区别。老百姓糖尿病知识方面误区很多,杂志的宣传可以让老百姓从误区中走出来。
  
   刘志民(上海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内分科主任、教授)
  有关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诊治方面观点也很多,各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新的发现不断出现,同时老百姓的很多误区也还存在,所以可以写的是 写不完的。《家庭用药》能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参与,值得肯定。21世纪蛋白组学、纳米技术等新技术在医学方面的应用都可以介绍一些,但一定要注重科学性。
  
  方凤(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小儿科主任、教授)
  《家庭用药》用稿质量比较高,办杂志有科学性才有生命力。
  我自己是搞小儿科的,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做父母的也很注意看科普文章,所以杂志的文章要让父母看得懂。《家庭用药》应加强儿科方面的内容和比重,儿科的栏目可以扩展。目前成人有的常见病小儿也都有,包括心血管、免疫系统方面的疾病,如早搏、红斑狼疮、肾病等。这些病都需要长期服药,正确的指导对孩子的父母很有帮助。
  
  汪宗俊(复旦大学药学院研究员、教授)
  《家庭用药》以中科院生命科学院为后盾,在国内药学领域独树一帜,在短时间内能办成这样,很不容易。
  杂志目前有48个栏目,用不了这么多,可以合并。其他的还可适当增加,如小儿科、乳母方面的知识。
  有关医药比例的问题,我也认为《家庭用药》主要谈药,纯粹谈医的要少,就是谈医最后也要落实在药上。中西药要并举,比例的问题要考虑。有些中医中药写起来吃力,看起来也吃力,用什么方法写能让大家接受,这也要考虑到。
  有关药物的不良反应。希望《家庭用药》本着对病人负责起见,在这方面多做文章,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吴松华(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
  我们之所以愿意与《家庭用药》合作,是觉得它是一本严谨的科普杂志。
  药品方面的知识很多,把如何用药的知识介绍给病家,包括药品的不良反应、危害等,正确指导用药,重点讲清楚非常重要,让病家用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保健品的问题比较复杂,杂志社可以请了解国际研究信息的专家写文章,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是很有必要的。
  杂志对病家要给予适当指导,要以深入浅出的知识告诉老百姓,特别是药物的不良反应,要让老百姓知道药是“双刃剑”,药的功效和不良反应是一对矛盾体,但该用药的还要用药。
  
  潘孝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科教授)
  《家庭用药》姓“药”。目前国内销售量最大的是哪些药?老百姓用得最多的是抗生素药、心血管类、糖尿病方面的药,这些都有很多内容可以介绍。对常用药、销售量最大的药,可以出专题介绍。
  中国抗生素销售量很大,环丙沙星耐药性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最高的,这些都说明抗生素在中国的滥用、浪费现象很严重。《家庭用药》要承担起正确指导用药这个责任,在宏观方面为国家的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的用药经验”可以登,但不宜太长,有些用药经验值得推敲。以后登这些内容要慎重,而且要经得起考验。
  
   沈稚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家庭用药》应以正面宣传为主。杂志可以在宏观上多做宣传,配合医生用药,让老百姓知道用药的原则,提高病家对药物的总体认识,正确选择药物,这个定位一定要定得好。可以挑出常用药物,作系统的介绍。
  我也认为目前的栏目偏多,要突出重要的,要分清重点栏目—辅助栏目—花絮栏目,有所侧重,有所取舍。讲一个药,如何讲,讲到什么程度,都要认真研究,太浅太深都不行。应该逐步把栏目和内容完善起来。科普文章毕竟不是学术文章,所以要考虑可读性和趣味性。如果太讲科学性就会“曲高和寡”,就会失去很大一部分读者。
  
  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丁健教授代表《家庭用药》主办单位,对专家们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与会,并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表示衷心的感谢。丁健副所长还诚恳地谈道,《家庭用药》一定要办成一本高水平的科普杂志,要勇于说真话,要靠专家办刊,并逐渐在老百姓中建立起信赖度。作为一个新创刊不久的杂志,《家庭用药》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今后希望得到专家学者们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