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6期

战胜肝癌大有希望

作者:本刊记者 李广智

  一提起肿瘤,人们常常“谈癌色变”,认为是绝症;特别是肝癌,享有“癌中之王”称号。平心而言,肝癌确实是人类健康头号杀手之一。难道人类在肝癌面前真的无计可施吗?肝癌是怎样发生的?哪些人容易患肝癌?肝癌能不能防治?带着读者的疑问,记者走访了中国抗癌学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杨秉辉教授。
  
  记者:请您先谈谈什么是肝癌?
  
  杨教授:肝癌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之分。原发性肝癌是由肝细胞或肝内小胆管上皮细胞恶变而来的癌症,而继发性肝癌(或称转移性肝癌)是由其他器官或组织的癌转移到肝脏所致。通常所称肝癌是指原发性肝癌,而原发性肝癌中肝细胞癌占95%以上。所以,一般所称肝癌也即指肝细胞癌。
  
  记者:肝癌的病因有哪些?
  
  杨教授:肝癌的病因虽未最终阐明,但研究表明,与肝癌有关的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丙型与丁型3种肝炎病毒。我国肝癌病人中95%以上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证据。
  摄入黄曲霉毒素也易诱发肝癌。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已发现黄曲霉毒素可诱发动物肝癌。从有关资料来看,肝癌高发于温湿地带,尤其是食用玉米、花生多的地区。不少资料提示,黄曲霉毒素和乙型肝炎病毒有协同致病作用。
  饮水污染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水质分析技术的进步,人们已发现污染的水中至少有百余种有机物为致癌、促癌和致突变物质。
  
  记者:肝癌好发于哪些人群?
  
  杨教授:肝癌好发于40~60岁的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3~4倍。经过回顾性和前瞻性的流行病学调查,肝癌好发于“肝癌高危人群”。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肝癌发病率甚高。肝癌病情发展迅速,后果不佳,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
  
  记者:肝癌高危人群指哪些人?
  
  杨教授:40岁以上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及有慢性肝炎病史者为肝癌的高危人群。希望这些人每年至少检查1次甲胎蛋白和B超。
  
  记者:肝癌能不能预防?
  
  杨教授:答案是肯定的!尽管肝癌的流行因素尚未完全弄清,但根据我国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改水、防霉、防肝炎”或者称为“管水、管粮、防肝炎”的七字方针,不仅初见成效,且已成为我国肝癌一级预防的特色。通俗地说,就是不喝污染的水、不吃霉变的食物、预防肝炎(尤其预防乙肝)。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一些肝癌高发地区,采取一级预防措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二级预防可概括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就是临床积极治疗。
  
  记者:肝癌早期有哪些症状?
  
  杨教授:肝癌初起并无症状,病人一般不会主动就医诊治。等到症状明显,就医诊治往往已非早期,治疗棘手。肝癌常见的症状有腹痛、食欲不振、恶心、乏力、消瘦,甚至右上腹出现肿块等,故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人若出现以上症状,尤应警惕此病。
  
  记者:肝癌能早期诊断吗?
  
  杨教授:可以的。自AFP(甲胎蛋白)临床应用以来,肝癌的诊断有明显的进步,一些早期的病例亦因此被确诊。AFP如大于400微克/升,肝癌的诊断大致可以确立。当然,尚需辅以超声波检查,如果发现占位性病变,诊断即可确定。如果能作CT检查,更可诊断明确。
  
  记者:目前治疗肝癌有哪些方法?
  
  杨教授:早期肝癌应尽可能争取手术切除以图根治。据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报道,直径小于5厘米的“小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5年生存率达72.9%。还有报道,直径小于2厘米的微小肝癌,如无血管浸润,手术后5年生存率几近100%,相信其中许多病例可被治愈。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可作介入治疗,即经肝动脉的栓塞化疗。此法疗效可靠,半数以上的病例治疗后肿瘤缩小,部分病例甚至可能重新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而被“二步切除”。放射治疗、局部酒精注射疗法对较小的肝癌亦甚有效;生物治疗、中药治疗等多作为辅助治疗考虑。
  
  记者:为什么说战胜肝癌,大有希望?
  
  杨教授: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已使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有所下降,而乙肝病毒感染的控制,将有希望明显降低肝癌的发病率。人类战胜肝癌,寄希望于此。当然,还期待着丙肝疫苗的问世、黄曲霉毒素的清除等。但是,目前需强调肝癌的二级预防。凡40岁以上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或慢性肝炎患者,应每6个月作1次AFP与超声波检查,以图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挽救病人的生命。
  肝癌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都较成熟,战而胜之大有希望。
  
   (杨秉辉教授每周四上午有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