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6期
治腹泻的非处方药
作者:姜厚德
目前“小病上药店,大病去医院”已成时尚。那么当家里有人患腹泻时,应当怎样选购非处方药呢?
腹泻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若按致病因素分,有胃源性腹泻、肠源性腹泻、内分泌紊乱性腹泻和功能性腹泻4种。无论哪种腹泻,其治疗的基本原则都不是见泻就止。应先针对病因治疗,防止机体过度脱水、水盐代谢失调和消化、营养障碍。老人和小儿由于抵抗力较弱,更应慎重对待,区别用之。
常用非处方止泻药有:
药用炭 适用于胀气及消化不良性腹泻。
它进入肠道后能吸附多种刺激性物质,减轻肠内容物对肠壁的刺激,使蠕动减少,从而达到止泻目的。口服常用量,成人每次1~3克,3岁以上小儿每次0.3~0.6克,都是一日3次。由于药用炭可影响肠道的营养吸收,故3岁以下患腹胀或腹泻的小儿禁止长期应用。另外,由于它对抗生素、维生素类、生物碱、乳酶生等有吸附作用,对消化酶(胃蛋白酶、胰酶)的活性也有影响,故不宜合用。
盐酸小檗碱(黄连素) 主要用于肠道感染性腹泻。
它是通过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并使细菌体表的菌毛数量减少,从而使细菌不易附着在人体的细胞上而达到止泻目的。常用量为成人每次0.1~0.4克,小儿1岁以下每次0.05~0.1克,4~6岁0.1~0.15克,7~9岁0.15~0.2克,10~12岁0.2~0.25克,12岁以上0.3克,都是一日3次。小檗碱的不良反应较少,偶有恶心、呕吐、药疹和发热,停药后即会消失。但有遗传性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的儿童禁用,因可引起溶血以致黄疸。
鞣酸蛋白 适用于消化不良性腹泻。
其机理是服后在小肠分解出鞣酸使蛋白质凝固,形成一层保护膜而减轻刺激,减少炎症渗出物和减慢肠蠕动而起收敛止泻作用。常用量为成人每次1~2克,小儿1岁以下每次0.125克,2~7岁0.25~0.5克,都是一日3次。因能影响胰酶、胃蛋白酶、乳酶生及抗生素类药的药效,故不宜同服。
口服补液盐(ORS) 用于体液补充、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不太重的急慢性腹泻造成的脱水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它虽然不是直接止泻,但被称作治疗腹泻的“救命液”,是治疗腹泻常用的非处方药。服用方法是每包散剂(ORS I为14.75克,ORS II为13.95克)加入500毫升凉开水,成人分次于4~6小时内服完,每日总量不超过3 000毫升。儿童按每千克体重50~60毫升,分次于6小时内服完。口服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腹泻一旦停止即停服。胃功能不全者慎用。
非处方药不是绝对安全可靠、能随意服用的药物,购买时应详细阅读说明书。如果还弄不清楚的话,请向药剂师或医师讨个“说法”,切忌“想当然”地用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痛楚,甚至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