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8期

夏季谈谈“脚湿气”

作者:王侠生

  “脚湿气”从何而来?
  
  一般人们所称的“脚湿气”,实际上就是由皮肤癣菌感染所引起的足癣。在我国南方一带通常称之为“香港足”。这是一种在广大人群中广为传播的皮肤癣菌病,尤其是在夏天湿热季节,患本病者更为普遍。据统计,在所有感染性皮肤病中,皮肤癣菌病占第一位,而“脚湿气”在皮肤癣菌病中又高居榜首。
  皮肤癣菌属于一类浅部真菌,种类繁多,单单能引起人和动物皮肤癣菌病的就有20余种。这类癣菌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生物特性:①特别嗜好角蛋白组织,故好侵犯皮肤表皮角质层、毛发以及指(趾)甲。②喜在温暖潮湿环境中生活,生长繁殖的最佳温度是22~25℃。③怕热不怕冷,在100℃下可很快死亡,但在低温下(如-30℃)可长期存活。④日光、紫外线和X线均不能杀灭癣菌,但多种化学消毒剂如碘酊、来苏尔、甲醛等则可迅速将之杀灭。
  “脚湿气”的传播极其容易,只要有一个家庭成员染上,其他人常难以幸免,集体生活的人群亦然。传播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患癣病的宠物(如猫、狗),或间接接触患者用过的衣物,如拖鞋、袜子、洗脚布、洗脚盆、浴盆等,也可通过自身感染而来(如先有足癣而后又生手癣、甲癣、体癣、股癣等)。患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或经常使用皮质激素者更易染上各种癣病。
  
  识别“脚湿气”并不难
  
  是不是生在足部任何部位的癣都称之为“脚湿气”呢?不是。所谓“脚湿气”是专指发生在足底和足趾间光滑无毛皮肤上的癣病。男女老少均可发生“脚湿气”。据调查,成人患病的比儿童多,而成人中,老年患病的又比年轻人多。
  “脚湿气”的皮疹表现随着病期长短和季节变化而不同,而且不同的人表现也可不同。一般可归纳为三种类型:①水疱鳞屑型,最常见。常为针头至粟米大小成群水疱,周围皮肤可稍红,常伴不同程度瘙痒。历时数天或数周后,水疱破溃、干涸、脱屑,有一定边缘。这一型多见于病期较短者或病情活动阶段。②浸渍糜烂型,多见于夏季。好发于足趾间,特别是第三与第四趾间。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皮松软,极易搓破,露出红色湿润糜烂面。常伴瘙痒感。这一型极易招致继发性细菌感染,一旦发生,会出现红肿、化脓、疼痛。③角化增厚型,常见于病期较长的中老年患者,尤以冬季多见。患者皮肤干燥、增厚、脱屑,容易开裂。实际上以上三种类型在同一人身上可交替出现,或并存。
  因为发生在足底、趾间的皮肤病还有其他原因引起的,当识别有困难时,可到有条件的医院皮肤科刮取少量鳞屑用显微镜作真菌检查,如找见真菌菌丝或孢子,即可明确诊断。
  
  “脚湿气”不治好,后患无穷
  
  不少人对“脚湿气”这一不起眼的“小病”抱着无所谓态度,即使用药,也往往不能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致久治不愈。殊不知“脚湿气”如不及早治好,真可谓麻烦多多。
  其一,“脚湿气”往往是身上诸多癣病的温床。患区的癣菌通过自身各部位的相互接触传播,引起手癣、体癣、股癣及甲癣(灰指甲)等等。
  其二,“脚湿气”常是诱发过敏性皮疹的根源。癣病病灶中致病真菌不断释放一些毒素,可招致邻近或远隔部位皮肤的过敏反应,表现为湿疹样、多形红斑样或丹毒样皮疹(称癣菌疹)。如不治好原有癣病,常可反复发作。
  其三,“脚湿气”常是引起足部及下肢细菌性感染的罪魁祸首。“脚湿气”因瘙痒、搔抓,常招致皮肤破损使致病性细菌乘虚而入,在局部引起化脓性感染。若细菌进入大淋巴管,可引起急性淋巴管炎;若细菌进入皮肤细小淋巴管网,则引起丹毒(流火);若细菌进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则引起蜂窝组织炎。这些感染,轻者可伴头痛、发热,重者可进而引起败血症,甚至威胁生命。
  其四,“脚湿气”是招致下肢象皮肿(俗称“粗腿”)的祸根。下肢丹毒常因“脚湿气”没有及时医好而反复发作,终因淋巴回流受阻、结缔组织增生而引起患肢逐渐变得又粗又厚,酷似象腿,常终身难愈。
  
  “脚湿气”真的治不好吗?
  
  对待“脚湿气”的治疗,多年来在人们的观念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脚湿气”难治或治不好,二是认为“脚湿气”不应治,治好了会生“大病”。
  “脚湿气”究竟能不能治愈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引起“脚湿气”的病原菌仅仅寄生在皮肤的浅层(角质层),只要外用一些抗真菌药物或再用一些能使角质层剥脱的药物,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关键是需要坚持用药。不能认为皮疹好转了或不痒了就停药,这样势必治疗不彻底。正确的做法是应当每天按时擦药,一般在皮疹消退后仍应继续用药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同时,对身体上存在的其他癣病必须一起用药,以免自身传播。家庭成员中有癣病者必须同时治疗,并避免共用拖鞋、脚布、脚盆等,以免相互传播。如有患癣病的宠物,必须及早处理。
  
  “脚湿气”治好了会生“大病”吗?
  
  这实际上完全是一种因果倒置的误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脚湿气”与某些发热性疾病的确存在一定的关联,即一旦得了某些感染性疾病,体温升高,皮肤温度必将随之上升,此时“脚湿气”患区的皮肤癣菌受不了高温皮肤环境的“煎熬”,它的生长繁殖必将受到暂时性抑制,皮肤癣病往往也随之好转。一旦热性病得到及时治疗,体温恢复正常,皮肤温度也恢复到适合癣菌生长的环境,癣菌势必又“死灰复燃”。人们就误以为“脚湿气”好了,所以引起发热。
  
  正确选用癣药,战胜“脚湿气”
  
  对“脚湿气”的治疗以局部外用药物为主。一般常根据皮疹表现不同,选用不同制剂,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以水疱鳞屑为主,可选用霜剂、搽剂或酊剂;如以浸渍糜烂为主,宜选用低浓度、药物作用温和的霜剂或搽剂;如以角化增厚为主,宜选用软膏、乳膏或霜剂。此外,热天宜选用搽(酊)剂或霜剂,而冷天宜选用乳膏、软膏或霜剂。以下所列治癣药物制剂可供选用:
  1 1%~3%咪康唑霜剂、软膏、搽剂
  2 1%~3%克霉唑霜剂、软膏、搽剂
  3 2%酮康唑霜剂、软膏
  4 1%联苯苄唑乳膏、搽剂
  5 1%特比萘芬霜剂、软膏
  6 1%环比酮胺霜剂、软膏
  7 6%~12%苯甲酸、水杨酸软膏、酊剂
  8 2%~10%十一烯酸搽剂、软膏
  9 5%~10%冰醋酸搽剂
  对同时伴有身体上患有多种皮肤癣菌病者,除外用药外,可酌情同时内服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或氟康唑,但这必须在皮肤科医师指导下应用。
  (作者每周一全天有专家门诊,每周四上午有疑难病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