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8期
粒粒珊瑚映红——漫话枸杞
作者:葛德宏
四时特征
枸杞为茄科落叶灌木,根系虬曲,树皮灰黄,枝条弧垂状有刺。初春枝上抽芽叶,单叶互生呈长圆形,先端渐尖;盛夏叶腋间开花,花色淡紫,花冠漏斗形;入秋卵圆浆果先后成熟,缀满枝头,艳红透亮,如珊瑚点点。常见同株花果并茂,与青枝绿叶相间,十分美丽,令人驻足观赏。
枸杞原产于我国华北和西北一带,分家种和野生两种。家种者粒匀润红,肉厚子少味甜;野生者粒小肉薄子多,先甜而后微苦。古有春采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果,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如今各地均有种植,其生命力强,即使荒原、路旁、篱边,哪怕瓦砾堆中也能扎根茁壮成长。枸杞之乡宁夏所盛产者堪称上乘,既有悠久历史,又驰名海内外。现在宁夏以枸杞子为原料的多种新型食品应运而生,远销港澳、东南亚、西欧、北美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
美丽传说
说到枸杞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从前宁夏有个叫宁安的村庄,住着姓苟的三口之家。一日女儿红果与母亲正在田间劳作,突然间地震降临,倒塌的茅屋压死了躺在床上养病的父亲。母女俩悲痛欲绝,母亲更是常年流泪,两眼变得一片混暗。红果为了母亲的眼疾,决定上山求药,于是一路跋山涉水,前往南山而去。一天傍晚,她终于到了南山脚下,又饿又累的红果睡倒在石块上,一觉醒来已是次日凌晨,在雾气朦胧中忽见一白胡子老人站在面前,关切地问:“姑娘,此地常有蛇狼虎豹出没,你小小年纪,怎敢独个上山?”姑娘说明了来意后,老人被她孝心感动,指着南山坡说:“那里有一种茨树,树上结的果实可治眼病。”红果连忙拜谢,可抬头却已不见了老人的踪影。她将采回的果实熬汤给母亲服食,连用一段时间,母亲的眼疾竟霍然而愈。红果高兴地对邻里说:“明目子,真是灵丹妙药。”原来这就是枸杞子。自此当地人普遍种植。
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肾兼肺经。它所以能治眼病,可从明代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中找到答案:“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为益清明目之上品。昔人多谓其能生津益气,除阴虚内热明目者,盖热退则阴生,阴生则精血自长,肝开窍于目,黑水神光属肾,二脏之阴气增益,则目自明矣。”红果给老母服食的枸杞子,巧遇药对症情,眼疾自然就好了。
还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宋朝有位使者赴宁夏银川办事,途见一少妇追打老翁。使者上前阻拦责问,方知老翁竟是少妇的曾孙,因不肯吃家备良药枸杞子,渐显老态,而少妇则已“年过百载”,仍红颜黑发。于是这位使者也效法服用枸杞,结果年逾八旬,竟白发返黑,齿落更新。此传说虽是夸张了些,但却也说明了枸杞子是延年益寿的佳品。
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药典《神农本草经》将枸杞子列为药中上品,称其“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唐人刘禹锡赞枸杞子云“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历代诸多本草专著,均向世人介绍枸杞子为滋补益寿佳药,尤其明代倪朱谟《本草汇言》对此评价甚高,认为枸杞子兼人参、黄芪、当归、熟地、肉桂、附子、知母、黄柏、黄连、苍术、厚朴、独活、防风诸药之长,“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湿可去”。
营养成分
现代医药研究发现,人体五大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维生素、矿物质)枸杞子均具备。枸杞中的脂肪主要成分为亚油酸,可预防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所含胡萝卜素中木质素颇丰,矿物质中微量元素硒含量较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心律正常,升高白细胞,抑制癌细胞繁殖。所含甜菜碱能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促进肝细胞新生,防止四氯化碳引起的肝功能紊乱,起到护肝作用,又可降低血糖,减轻糖尿病症状。临床实践证明,枸杞子提取物对头昏胸闷、伤风感冒、食欲不振、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等症状,均有显著改善作用,且能增强抗感染力。
至于枸杞子耐寒暑之功,说明还含有类似人参“适应原”成分的作用,这将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药膳处方
枸杞药食兼优。初春采摘嫩叶,以叶大肥厚、碧绿青翠为上,清炒或配料,糯柔滑嫩。秋天所收枸杞子,以粒大色红、肉厚质软、子少味甜为佳,做汤羹、作糕点、制菜肴,既是餐桌上美味,又为名贵药材。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后公布的非处方药物(OTC)中,组方有枸杞的中成药达100多个,如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参杞酒、枸杞膏等等,可见其作用明确,用途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