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9期

苦名远扬赞黄连

作者:安铁生




  当你听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时,第一个想到哪种药呢?对了——黄连。
  许多人对黄连这味古老的中药不知其形,有的甚至还误写为“黄莲”,但他们都知道黄连是苦得出奇而疗效卓著的药物。自古以来,黄连的药用价值有口皆碑。黄连首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以黄连组成的名方有十多个,明清时代黄连是宫廷之贡品......黄连味虽极苦,疗效却极好,为世人称道,可见其苦名远扬,他药莫及。
  当然,大家对黄连的熟悉也离不开民间的许多俗语,如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黄连树上吊苦胆——苦上加苦,吃了黄连对人讲——诉苦等等,而最有名的一句“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更是在人们口头使用频率极高。那么,此言出于何处?据考,明代学者王阳明曾教导其弟子说:“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苦时,还是你自吃。”后人觉得苦瓜只有南方人熟悉它,且瓜的滋味甜的多,而黄连则是一味苦得出奇的药物,于是把苦瓜改成黄连,变成了“哑巴吃黄连”。数百年的广泛流传,使黄连成为苦味的“形象大使”,人们提到苦就想到黄连,提到黄连就想到苦,这何尝不是黄连独树一帜的特点。
  那么,黄连究竟是怎样一种药呢?黄连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南黄连的根茎,茎叶高仅15~30厘米。黄连多在立冬后掘出,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晒干或烘干,撞去粗皮即得。有的黄连多分支且弯曲,形如鸡爪或凤尾,故又称鸡爪连(川连)或凤尾连(野黄连),有的为单支,微弯曲呈蚕形(雅连)或形如蝎尾(云连)。由于其上有间断横纹、结节膨大、形如连珠,断面黄色或红黄色,即李时珍所言:“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这便是黄连之名的由来。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试验:抓少许切成薄片的黄连放在一杯清水中,片刻水即变成淡黄色——黄连之苦就是这种黄颜色的东西在起作用,它叫黄连素。黄连能治病主要是黄连素等有效成分发挥作用的缘故。黄连素到底苦到什么程度呢?有人做了这样的试验,1份黄连素加上25万份水,这样的水溶液仍有苦味!中药黄连的根茎里大约含有7%的黄连素,黄连当然是很苦很苦的了,倘若失去这苦味,黄连也就失去疗效了。
  黄连味苦性寒,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要药。在清热燥湿方面,黄连常配黄芩、大黄等治湿热内蕴;配合半夏、竹茹以止呕;配木香、黄芩、葛根以治泻痢。黄连亦可泻火解毒,对热病高热、心火亢盛有良好疗效,常配合山栀、连翘等同用;对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丹皮等同用。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
  传统以黄连入药的名方有香连丸、左金丸、黄连上清丸等等,不一而足。黄连酒制,可引药上行,清头目之火;姜汁制,清胃热、止呕;猪胆汁制,泻肝胆实火。黄连的药用价值颇大,今介绍几个简便效佳的单验方(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1黄连研末装入胶囊,每日3~6克,分3次服,治痢疾、腹泻、胃肠炎、肺炎、咽喉炎。
  2黄连100克加水煎至100毫升,治小儿百日咳。根据患儿年龄大小,每日1~8毫升,日服3次。
  3黄连、清半夏各6克,共研细粉,分成100份,一日3次,每次1份。可治小儿吐乳。
  4黄连研细末以1:3的比例调入芝麻油,外用擦湿疹、烫伤。
  5痈疽肿毒,无论溃破与否。黄连、槟榔各15克研细末以鸡蛋清调,外搽,一日3次。
  应当说明的是,黄连甚苦,重要成分是黄连素。黄连素是一种生物碱,许多植物中都有。我们日常用的黄连素片并不是从黄连里提取的,而是从资源丰富的小檗碱属植物三棵针和小黄连刺的根及粗茎等中提取的,这是由于黄连价格较高,成本较高的缘故。那么我们在治疗中是不是可以用黄连素片代替中药黄连来配方使用呢?这是不行的,因为黄连主要成分除小檗碱外,还有黄连碱、甲基黄连碱、巴马亭等多种成分,具泻心火、燥湿、解毒等多种功效。而黄连素片,又称盐酸小檗碱,主要用来治疗肠炎和菌痢,从所含成分、功能上讲,黄连更为复杂广泛,所以黄连素是不能代替中药黄连使用的。
  黄连作为一种味道极苦的中药,能有这么多的卓著疗效造福于民,上千年来一直受到医家患者的钟爱,确是难能可贵,加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赋予它的种种哲理,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本身的治疗作用,令我禁不住要时时赞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