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2期

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作者:李广智

  据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报道,亚太地区正处在2型糖尿病高发区,2型糖尿病对本地区公众的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长,由此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危害?能不能预防?记者为此走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控制中心主任高鑫教授。
  
  糖尿病是可治之症
  高鑫教授介绍说,1922年1月加拿大科学家班廷和拜思特首次将从动物胰腺中提取的胰岛素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获得巨大的成功,从此结束了糖尿病为不治之症的时代。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重点集中在降低血糖水平上。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种口服降糖药相继问世,给糖尿病治疗提供了多种选择。随着血糖的改善,糖尿病病人的症状明显减轻,口干、多尿症状的减轻或消失,体重也可以恢复正常,各种急性并发症大大减少,病人的寿命比以往明显延长。但是医生们渐渐观察到,虽然病人寿命延长,但糖尿病病人中发生失明、肾功能衰竭、周围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大大增加。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危害。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特点
  高鑫教授说,糖尿病并发症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
  大血管病变是指心绞痛、心肌梗死、脑中风、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在2型糖尿病病人中,各种大血管病变十分常见,是导致糖尿病死亡的首要原因。糖尿病病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4倍。因为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这种中度的慢性高血糖状态可以持续多年。一旦出现口干、多尿等表现时,约50%的病人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有的病人在发生心肌梗死或中风、下肢疼痛和溃疡时才发现同时患有糖尿病。引起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高血糖之外,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脂肪代谢紊乱、凝血机制异常等都可以加速大血管病变的进程。因此,对于糖尿病各种大血管病变应该立足于早防、早治,对已经发生大血管病变的病人应该进一步加强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防止和延缓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引起糖尿病病人肾功能衰竭、失明的主要原因。1型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病人中,大约有1/3的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在2型糖尿病病人中,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比例约为20%~60%。早期糖尿病肾病以出现微量白蛋白尿为特征,随病情进展,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随着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认识的深入,目前认为,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除了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标志以外,同时也标志这部分病人已经存在全身普遍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预示这些病人容易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中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约占糖尿病病人的50%~62%,是引起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十分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严重程度与糖尿病患病时间的长短、视网膜病变的类型、血糖和血压控制水平、是否伴有大血管病变和其他微血管病变等因素密切相关。
  
  怎样预防和延缓并发症
  最后,高鑫教授总结说,治疗糖尿病的目的是防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控制了严重高血糖可以降低急性并发症的发生,但仅仅降低严重高血糖是不够的。科学研究证明,轻度的长期的慢性高血糖就可以导致所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将血糖降低到什么程度才能有效地降低慢性并发症?对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来说,仅仅降低血糖足够吗?直到最近十年对这两个问题才有了肯定的回答。1993年公布的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是在1型糖尿病病人中比较严格控制血糖和一般控制血糖对慢性并发症的作用,该试验证实了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可以有效地降低1型糖尿病病人的各种微血管病变。1998年公布的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是在2型糖尿病病人中进行严格控制血糖、血压与一般控制血糖、血压相比较,哪一种方法对降低并发症更有效。该研究历时20年,5 000多名2型糖尿病病人参加了本次试验。结果表明,严格控制血糖肯定能降低微血管病变,而严格控制血压,可以在进一步改善微血管病变的同时,明显地降低大血管病变的风险。这个结果也告诉我们,在2型糖尿病中仅仅控制血糖是不够的,必须同时严格控制血压,才能有效地防止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最近,更多的研究结果证实,为了达到防止和延缓并发症发生与发展的目的,应该十分强调多种危险因素的控制,例如在2型糖尿病中除了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水平之外,还应该采取严格控制血脂水平、严格控制体重、常规抗凝治疗(服用阿司匹林)等措施,以进一步降低大血管病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