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3期

婴幼儿“疹子”如何辨别?

作者:王黎生




  
  春节过后,上班的第一天,妈妈把2岁的壮壮送来托儿所。她跟阿姨交代说,这两天壮壮有点感冒,希望阿姨多关心点,并留下一包感冒药,让阿姨分两次喂孩子。上午,阿姨发现壮壮有点发蔫,面色潮红,摸他的头滚烫,量体温39℃。便给他服了半包感冒药,体温降到38℃。中午孩子睡了一觉,到了下午体温又升到39℃以上,阿姨还发现壮壮的颈部出现了一些小红疹。等妈妈来接孩子时,壮壮几乎全身出满了玫瑰样红皮疹。一位小朋友妈妈说:“这是麻疹!”一句话把别的孩子妈妈吓坏了,赶紧抱起自己的孩子就跑。第二天都不敢送孩子来了,因为怕传染上“麻疹”。
  壮壮则马上被送到儿童医院就诊。经过详细检查,医生说,这不是麻疹是“幼儿急疹”(婴儿玫瑰疹)。出疹后,体温就降至正常,没有再回升。一天后皮疹完全消退,孩子恢复正常,又送托儿所来了。
  婴幼儿发疹性传染病较多,虽然轻重程度不一样,但因难以分辨,往往引起人们猜疑和惊恐。这里就说说几种容易混淆的发疹性疾病,帮助大家识别。
  
  婴幼儿常见“疹”病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在麻疹活疫苗问世以前,是威胁幼儿生命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它以全身发热、口腔黏膜有斑点(费—柯氏斑)、卡他症状、皮肤红色斑丘疹等为临床表现。发疹前发热持续时间长(约3~5天)、病程长(10~14天)、并发症多而严重是其主要特点。
  该病飞沫传播,冬春发病率最高。以往认为6个月~5岁以下的小儿为易感人群;但自麻疹疫苗广泛应用以来,发病年龄有推迟现象。国内已有报告14~23岁发病者占67%,应特别警惕。
  
  风疹
  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有轻微的全身症状,也会出现红色斑疹,且皮疹初起为散在斑丘疹,类似麻疹,易与麻疹混淆。但风疹不同于麻疹之处是:出疹前症状较麻疹轻微,可有低热、食欲减退;卡他症状很轻,无颊黏膜斑;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热1~2天后即出现皮疹,先见于面颈,一天内遍布全身,但手掌、足底多无疹;以后躯干背部皮疹融合成片,又类似猩红热。皮疹持续3天左右消退,故有人称其为“三日麻疹”。并发症少、预后良好。少数病人可并发脑炎、心肌炎、关节炎及出血倾向。
  
  幼儿急疹
  系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又叫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它与麻疹不同的是:起病急,体温骤升,大都为39~41℃,高热持续3~5日,无其他明显症状。热退后出现皮疹(热退疹出或疹出热退)。皮疹为散发玫瑰色斑丘疹,初发于颈部躯干,很快波及全身,消退迅速,不留痕迹,预后良好。
  
  猩红热
  是A型链球菌感染所致的一种全身出疹性传染病。猩红热少见于1岁以内的儿童,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5~15岁达最高峰。它的特点是突然高热、几乎都有急性扁桃腺炎或咽峡炎;发热多呈持续性,39℃左右;皮疹一般在起病后24小时内出现,始于耳后颈部,一日内蔓及全身,典型皮疹是全身出现大头针帽大小红疹,疹间皮肤充血呈一片猩红,压之褪色;面部充血潮红,有口周苍白环及“杨梅舌”;血白细胞增高;2~4日内皮疹消失,疹退可见大片脱皮,可历时3~4周。链球菌感染后3周左右,少数病人可出现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对患猩红热后的患儿应注意观察。
  
  基本防范对策
  
  隔离传染源
  病儿是主要传染源,一旦发现发疹性患儿,在确诊之前就应采取隔离措施。不要再送托儿所、幼儿园,避免去公共场所。因为以上诸病都是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互相接触很容易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这几种病多是冬春高发的急性传染病。应注意室内通风,经常消毒,保持环境卫生;提倡戴口罩,流行期少参加集体活动。
  
  提高易感儿免疫力
  最好的办法是按时接种疫苗。麻疹疫苗应该8月龄初种,1岁半复种,6~7岁再强化一次,保护作用更好。近年出现的“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麻风腮疫苗)打1针可预防3种传染病。接种程序为1岁初种,4岁加强,免疫保护10年。
  
  小知识
  
  卡他症状
  由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不同程度的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喉部不适、咳嗽、痰涎等一系列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医学上称为“卡他症状”。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