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7期
肝炎患者的营养饮食
作者:蒋 健
饮食类型
肝炎患者的饮食类型可分为四种:①普通饮食。适用绝大多数患者,每天热量2 000~3 000千卡,蛋白质70~80克。饮食热量按早、中、晚分别为30%、40%、30%。②软食。适用于发热、消化不良、咀嚼能力差者,营养同普食。③半流质。适用于肝病较重,发热、消化功能较差者,每天热量1 500~2 000千卡,蛋白质不少于60克,少食多餐。④流质。适用于肝炎合并高热,或合并其他消化道疾病等,每天热量800~1 000千卡,分6~7次进餐。
提倡“四低两高”饮食
20世纪50年代曾主张高糖、低蛋白、低脂肪。后来发现蛋白质对肝脏功能改善有较大作用,可缩短急性肝炎的病程,所以至70年代改为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低脂肪。不久又发现过量摄入糖在体内转变成磷酸丙糖,并合成低密度脂蛋白类物质,使甘油三酯增多,加上活动减少,身体发胖,容易引起高脂血症和脂肪肝。因此现在肝病的饮食疗法提倡“四低两高”:低脂肪、低油、低盐、适量的糖和高蛋白、高维生素。
肝炎患者每日需要蛋白质90~100克。每100克常用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为:瘦肉16~25克,鲤鱼17~18克,鸡肉13.4克,小麦12.4克,大米8.5克,牛奶3.3克,大豆39.2克。动植物蛋白质最好各半搭配。多余的蛋白质反而增加肝脏的负担,引起肥胖与脂肪肝。糖即碳水化物,指含淀粉类的五谷杂粮及水果、蜂蜜等,每日350克左右即可,一般从米、面主食补充。脂肪每日30克为宜,应从植物油及少量动物性油脂中补充。维生素C、A、B族应从多种新鲜蔬菜和水果中补充足够。
慢性肝炎的饮食原则
慢性肝炎与急性肝炎有所不同,前者由于病程较长,在饮食方面应有所节制,过分强调营养会使体重增加,尤需少吃甜食,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慢性肝炎活动期与静止期也有所不同,前者多有消化不良,过分增加营养不仅加重消化道症状,亦会加重肝脏负担,更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根据以上原则,肝炎患者宜食瘦肉、鱼、蛋、豆类(包括豆制品)、牛奶、蔬菜、水果、植物油以及米、面类主食,并少食多餐。不宜食用的有油腻煎炸品、辣椒、葱蒜、芥末、浓茶、咖啡、可可等刺激性食品以及含有合成添加剂的食品与附着农药的菜果。禁止饮酒。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腹胀明显时,应少吃或不吃牛奶、豆浆、豆制品及其他容易产气的食品。有脂肪肝倾向时,少吃甜食,限制高脂饮食并适当控制饮食。如果食欲差、呕吐,不应勉强多吃,可采用易消化的半流质并静脉补充或口服葡萄糖。黄疸时尤需限制油腻食品,等等。
烹调时也需注意,荤蔬菜宜急火炒,蔬菜中加些肉汤可使味美,骨头做汤时宜敲碎并加少许醋,可促进钙、磷的吸收,淘米不宜过分搓洗,宜用鲜酵母发面等。除了食品的营养价值外,还应讲究色香味形,以促进食欲。
进补须知
关于服用补品的问题,凡肝炎急性期、黄疸或肝功能明显异常者,均不宜进补,待病情相对稳定并确有虚证征象时,可适当进补,但如何进补大有讲究。如西洋参具有益气养阴的功效,适用于气阴不足而有咽干口渴、虚烦乏力、盗汗、舌质红等证者。生晒参具有补气生津的功效,适用于乏力倦怠、大便溏薄、动则汗出、健忘眩晕之证者。大便溏薄者若用西洋参,发热舌红者如用生晒参均属不妥。胃肠功能紊乱者,可选用培菲康口服胶囊、三株口服液、盐水瓶、昂立一号等。肝炎患者一般不需进补红参、鹿茸之类。
药膳与食疗
肝炎患者可采用食疗及药膳方法以辅助药物治疗,促进病情好转及痊愈。中国民间食疗方法极多,难以尽述,只能例举若干可以入用食疗的品种如下:
健脾开胃止泻的有山药、茯苓、黄芪、党参、苡仁、山楂、红薯、黄豆、佛手等。
益肝肾补虚损的有枸杞、猪肝、红枣、黑芝麻、蜂蜜、鲤鱼等。
利尿退黄的有茵陈、马齿苋、马蹄、蒲公英、田螺、芹菜、黄瓜、绿豆、大头菜、白菜、茭白、冬苋菜、茄子、香菇、荠菜、冬瓜等。
淡渗利水的有苡仁、黄花菜、玉米须、赤小豆、泥鳅等。
活血化瘀的有山楂、丹参、三七、当归等。
以上诸品可用做菜、做汤、煮饭、熬粥。具体制作方法可参考有关书籍。需要指出的是,同药物一样,食物也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相乘相克,实用选用材料及制作时最好在有经验的中医大夫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讲究忌口,主张肝炎病人不宜食用羊肉、狗肉、公鸡肉、螃蟹、虾、鳗鱼、鱿鱼、蛤蜊、带鱼、乌贼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