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9期
读来编往
作者:佚名
相约九月,《家庭用药》又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内容。
对于医术高超的名医,尤其是名老中医,人们总是怀着一份崇敬与神秘之情。本期为您介绍针灸堪称一绝的名医秦亮甫教授,我们将带你走近他,一起领略名医的风采。
乙型肝炎,这一困扰了我们多年的疾病,不仅危害到人们的健康,更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起居。乙型肝炎会不会遗传?与乙型肝炎患者握手、碰到他们用过的东西,或与他们一起进餐会不会被传染?缪晓辉教授在这一期将对这些问题做出详尽的解释和回答。
非典型肺炎虽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日常生活中,我们仍应注意健康卫生、用药安全,回顾非典期间得出的经验,也许对我们日后的健康生活都有裨益。本期的“专家论坛”为您准备的两篇文章,知识性、趣味性和指导性都很强,希望您喜欢。
读者之音
珠海读者郑朝辉来信说:患者生了病,首先是正确的诊断,其次才是科学合理的用药。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有很多要求、规矩,有时真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贵刊做得十分到位,下足了功夫,可读性、实用性、操作性都强,我很喜欢。
2003年第3期《巧化“副作用”为“正作用”》一文可谓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变副作用为正作用,未尝不是件好事,我们应在临床中熟练掌握,巧妙运用,但愿贵刊在今后的来稿中多发掘些这类药物作用的文章,变“废”为宝,造福于人类健康。
2003年第3期《静脉点滴给药怎成了“八宝粥”?》文章形象生动,诙谐活泼,是对一些随随便便用药的人的鞭笞和教育。
上海读者张锦芳来信说:2003年第6期杂志刊登了《颈椎病防治系列讲座(一)》、《正确认识转氨酶(上》等医学专家的文章,内容中从生理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很容易看懂,更容易对照了解自己的一些病况,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注意,预防病变,更能尽快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希望你刊以后能多登此类文章,定能受到大众的欢迎。
这一期“养生有道”登载了两篇关于香蕉的文章,介绍了香蕉的营养和医疗价值,这些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好文章,以后望能再登载一些水果、干果类食品疗效的文章。
上海读者莫富男来信说:粗略地浏览了2003年第6期《家庭用药》的内容,使我感触很深的是《小儿慎用阿司匹林》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清晰地介绍了瑞氏综合征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预后等,这在众多的医药学教科书中从未见过。对我来讲,“瑞氏综合征”一词以前曾见到过,为对其求得较详尽的解释,我曾查阅过不少医学书刊,但始终未见踪迹,今日阅读了贵刊的这篇文章,终于迎刃而解了。
在《OTC——并非人人皆宜》一文中,作者认为“老年人往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用药前应了解同服各药之间有什么相互作用”。而在《哪些药不宜与解热镇痛药合用》中,就以表格清晰地罗列了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分别不宜与哪些药合用,并一一说明其原因所在。又刊发了《治高血压“用药越少越高明”》一文。这几篇文章对广大读者,尤其是体弱多病的老年人确实非常实用,值得反复阅读推敲。在此,我建议贵刊今后能经常刊登关于身患多种慢性病,需长期用药的老年人如何精练地选药的文章。
编者:非常感谢读者认真的点评与殷切的希望,正是你们积极的参与给了我们进步的动力,但愿更多的读者加入到审阅、点评我们刊物的队伍中来。
问题解答
安徽读者李先生来信说:我对贵刊编辑的内容很满意。特别是疾病的防治和用药(如高血压、糖尿病、中西药的介绍等)都很好。下面想请你们对高血压、糖尿病如何采取中西药结合综合防治的最佳方法作介绍。因为最近不少刊物报纸介绍:西医讲糖尿病必须终身服药,又不能吃糖、不能吃饱等,中医介绍吃中药,几个疗程即可痊愈,不需终身服药,不忌饮食。常年吃西药,又容易产生药害,因此想请介绍一些好的办法,吃什么药可以有效,又能防止药物副作用和其他并发症,以上要求请作参考,谢谢。
编者:糖尿病目前在国际上尚无根治之法,所谓的“吃几帖中药就能痊愈”不可能是真的,而那些介绍此法的“中医”,恐怕也不是真正的医生。
历来,由于轻信旁门左道,放弃了治疗糖尿病的有效药物,改用可以“根治”糖尿病的药物,最后导致病情恶化,轻者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重者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先例比比皆是。所以,千万不可轻信那些可“治愈”糖尿病的广告。不可舍本求末,到时花了冤枉钱事小,害了自己就追悔莫及了。
本刊在“糖尿病俱乐部”中刊发了大量的专家文章,中西医各有所长,必须综合、辩证地分析和吸取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本期的《如何识别不可靠的“降糖药”广告》一文,就教人们如何识别那些假的降糖药广告,希望能给您以帮助。
总 编 辑 肖 宏
本期责任编辑 林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