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2期

同样心理咨询为何效果不一样

作者:陈 斌




  在平时的闲聊中,经常有一些亲朋好友对我说,现在有心理障碍的人真不少,其中不少人作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可是有的人效果比较显著,而有的人效果却不那么明显。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同是心理咨询,同样是心理治疗,效果却各人不一呢?原来其中一个十分常见的重要原因,就是步入了心理咨询的认知误区。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六个:
  
  误区一 认为心理治疗就是思想工作
  有些人出现心理问题后,许多家属要求医生对他(她)“做做思想工作”。他们认为“心理治疗就是做思想工作”。产生此认知误区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开展不久,许多人对其了解不够。其次,心理治疗和思想工作都是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都是通过交谈,帮助对方提高认识,纠正看问题的错误角度,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求咨者面对现实,在情感、认知和行动上进行调整,对现实作出正确反应等等。但是,心理治疗和思想工作还是有着三大根本区别。第一区别是对象不同,心理治疗的对象是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病人,思想工作的对象是心理健康的人。第二区别是目的不同,心理治疗的目的是治疗,使病人的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思想工作的目的是教育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认识观。第三个区别是方法不同,心理治疗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必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以治疗病人为职业的心理医师执行。唯有这样,才能鉴别得出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并根据病人的心理变化和需求,调整治疗方案。虽然思想工作也是因人因事地做,以求得最好的工作效果,但两者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相互替代。
  
  误区二 心理治疗是医生的事
  在一般情况下,确定治疗方案确实是医生的事,病人只要执行医嘱就行了。可是心理有问题或者有障碍就不像伤风感冒,头疼脑热只要医生开处方,自己吃药、打针那样简单。因为治疗躯体疾病时医生处于主导地位,病人处于被动地位,医生开药,病人遵医嘱用药,然后药到病除。而心理治疗的过程,却更需要医患双方配合、努力。求咨者在治疗中的地位越是突出,效果也就越明显。例如矫治口吃,医生只是指出矫正的方法,提供方便病人“走路”的“拐杖”,“路”还得病人自己去“走”。所以,病人要有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参与的心理准备,不能有“心理治疗完全是医生的事,与我无关”的错误认知。
  
  误区三 心理治疗立竿见影
  生了病,希望早日康复,这是每位病家的希望和心愿。有了心理问题以后,也希望能通过1~2次的心理治疗后得到解决。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许多心理问题并不是通过几次心理治疗就能解决问题。有时候经过治疗后会有明显好转,但不等于彻底解决问题。因为心理问题常会反复,时有波动,企图在短时期内得到圆满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所以,在进行心理咨询(尤其在心理治疗前)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误区四 心理治疗不需要服药
  凡是生病,总是免不了要吃药,甚至还要打针,动手术。心理问题是“心病”,心病要用“心药”医,这“心药”,就是心理治疗,就像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思念林黛玉的“心病”,“老祖宗”用为其结婚“冲喜”的心理治疗一样(其实这种作法不足取)。所以,不少人误以为心理治疗不需要服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有些症状(如情绪障碍、思维障碍,感知觉障碍等)光靠心理治疗是事倍功半甚至收效甚微的,若能配合药物治疗,双管齐下,就会收到药半功倍之效。
  
  误区五 心理治疗与“谈话”并无区别
  不可否认,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通过医患间的语言交流,传达信息,是通过双方的语言互递和沟通来完成治疗的过程。心理问题大多需要宣泄、转移、疏导等心理治疗,医生与病人的谈话,看上去似乎平淡无奇,其实里面有心理机制在起作用。所以,在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前,一定要有“医患交谈是一种治疗”的心理准备和认识。
  
  误区六 心理治疗十分轻松
  不少人以为心理治疗很轻松、好奇、有趣,像听故事一样。其实并非如此,有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由来已久,有的已形成一些潜意识的心理变异和条件反射。要消除这种状态,就要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例如强迫症、恐怖症患者,在做系统脱敏行为矫正时,每取得一些点滴进步,都要经历一次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此时,意志和毅力在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治疗此病的医生,正是患者本人。所以,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前,要有“征服”自我的心理准备。
  只有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步出“误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作者每周三下午有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