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2期

危险的婴儿杀手

作者:徐栋华




  苏芳结婚较迟,又与丈夫两地分居,在一起的机会少,不易受孕。好不容易有了爱情的结晶,第一胎又流产了。第二次怀孕,已经年近三十,虽然小心翼翼地保住了,不幸又是早产,目前仍住在医院观察。不过看起来孩子情况还好。
  这天下午,苏芳打开襁褓,正准备给孩子喂奶,突然发现宝宝面色苍白,昏睡不醒,手足抽动……苏芳一下子吓呆了,慌忙喊医生护士。
  医生护士进进出出紧急抢救时,苏芳头脑里一片空白。过了不知多少时候,医生轻声告诉她“孩子无法抢救,不行了。”苏芳一听,一下子晕过去了。
  醒来的时候,身旁围了一大圈亲友。有的陪着抹眼泪,有的安慰她想开点,年纪还轻,以后再生。其中一个说:“你们夫妻两个身体好好的,这次孩子虽说提前近一个月就生下来,昨天还是好好的嘛,怎么忽然会出事呢?”言下之意,怀疑院方治疗、护理有问题。其他人听了,也觉得有道理,七嘴八舌推举了几个代表去向院方咨询。苏芳丧子心痛,也同意了。
  病区刘主任听了他们的反映,仔细问了孩子的情况,又看了资料,慎重地告诉他们,夺去苏芳新出生儿子小生命的元凶,是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
  刘主任解释说,维生素K是参与血液凝固的重要成分。人体血液有一套具有自我保护作用的凝固系统,主要包括13个凝血因子。当血管发生损伤出血时,它们便依次激活,使血液凝固,帮助止血。这些因子必须共同配合、共同作用才有效,少了任何一个也不行。其中有4个因子必须在维生素K的参与下才能在肝脏合成。因此,人体缺少维生素K就等于缺乏凝血因子,一旦出血就很难止住。
  人体维生素K来源于天然的食物,也可由肠道寄生细菌合成,再由肠道吸收。新生儿通常吃母乳。母乳中的维生素K含量很低;因来不及“落户”,新生儿肠道内细菌很少,不能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K。因此,小儿出生后最初几天,体内维生素K明显不足。而且,维生素K比较难于透过胎盘,所以胎儿期储存也不足,无“老本”可用。新生儿肝脏功能不足,利用维生素K合成凝血因子的本领也差,而且血管脆性大,所以容易破裂出血。
  苏芳的小姑说:“照这么说来,不是所有的新生儿都要发生出血吗?”
  刘主任说:“那哪能呢。正常新生儿并不发生出血。临床观察证明,早产儿发育不全,比较容易发生。另外,婴儿出生前孕妇使用某些药物,也是出血的重要诱因。这些药物包括鲁米那、苯妥英钠、利福平、异烟肼等,可加快维生素K降解氧化,造成体内维生素K含量下降——听说产妇分娩前不久还吃过异烟肼呢。”
  苏芳的小姑说:“有这事。”原来,苏芳第二次怀胎后,因工作过度劳累,染上了肺结核病。医生劝她中止妊娠,但她觉得自己年龄渐大,又不易受孕,所以还是想要这个孩子,便去其他医院,开了抗结核药异烟肼和利福平等进行治疗。症状很快控制,但由于结核病疗程时间长,所以到分娩前仍在服药。
  又一个人问:“主任,前天我来看小苏,孩子还是好好的呀,为何说不好就不好,一下子就不行了呢?”
  刘主任告诉大家:“新生儿出血多发生在出生后24小时至两个月内。出生时看不出异常。几天后突然出现脐带残端渗血不止,无故流鼻血、吐血、便血,皮肤出现瘀斑等症状。致命性颅内出血,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抽搐、前囟饱满、意识不清及休克等症状。这些都可以观察出来。苏芳的孩子正是颅内出血。这种出血,外表难以看出。更不幸的是出血量大,病情发展迅猛,血块压迫大脑中枢,病势凶险,无力回天。”
  苏芳小姑眼下正与男友热恋,准备结婚生子,顺便问刘主任道:“请问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可有预防办法?”
  主任说:“补充维生素K是治疗和预防此种出血最有效的方法。国外专家建议,对所有新生儿在生后1小时内即预防性注射0.1~1毫克维生素K。也可在分娩前24小时内给孕妇肌肉注射维生素K 10毫克。此外,注意避免产伤、感染、缺氧等诱因。”
  刘主任停了停,又说:“请你们转告苏芳,怀孕时应选择时机,尽可能不在怀孕期间服用对胎儿有害的药物。哺乳时应多吃些含维生素K丰富的食物,如菠菜、苜蓿、西红柿及鱼类。”
  几个人见问题已弄清楚,又长了不少见识,谢了刘主任,告辞走了,准备好好劝慰苏芳,不要伤心,等病彻底治好了,再生个胖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