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2期

一粒药片引发的悲剧

作者:曹来安




  陈老师平日自学了点医药学常识,遇到自己或家人患小毛小病,常自行买药用。但是就是因为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酿成了一场无法挽回的大祸。
  事情是这样的。陈老师的母亲在1987年初曾因使用青霉素而引起猩红热样药疹。医院还发给陈老师母亲一张药物过敏记录卡,清清楚楚地写上:青霉素药物过敏。并叮嘱患者今后终身不能使用青霉素及青霉素类药物。
  2001年11月中旬,陈老师的母亲患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内科医生根据她的药物过敏史,抗生素选用克林霉素胶囊,服用一周后气管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陈老师就想给母亲换服阿莫西林胶囊。虽然想到阿莫西林与青霉素是同一类药,母亲是否会发生过敏,但又一想,母亲青霉素过敏已是14年前的事了,14年前发生过敏不等于14年后还会发生过敏。于是陈老师自行去药店买了阿莫西林胶囊,按常规给母亲服用。
  陈老师万万没想到,母亲服了1粒阿莫西林胶囊后2小时,可怕的事情就发生了。老母亲脸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四肢冰冷,两眼紧闭,神智不清,呼吸急促。更可怕的是,老母亲两只眼睛肿得像葡萄,上下嘴唇肿得像兔唇。陈老师全家可慌了手脚,急送到医院抢救,却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医院诊断为青霉素类药物引起的速发型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血管性水肿导致喉头水肿窒息死亡。这突如其来的恶噩使陈老师昏了过去,她万万没有想到,小小的一粒药片竟会夺去母亲宝贵的生命。
  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用医学原理来阐明其中的道理。药物过敏医学上称药物的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有四种型别,药物过敏常由I型和III型变态反应引起。
  陈老师母亲在1987年初发生的青霉素药物过敏属于III型变态反应,也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有些药物进入体内后,会与血液里的载体蛋白相结合,形成一种叫“半抗原-蛋白质复合物”的东西,它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与之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机体各部位的毛细血管, 刺激组胺的释放,组胺能使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清渗出血管外,临床上就出现全身皮肤红肿,组胺还能刺激皮肤上的神经末梢,使人出现瘙痒。
  此过程的发生,一般要经过4~20天的潜伏期,平均8~10天。陈老师母亲在1987年初由青霉素引起的猩红热样红斑型药疹就属于这一种。
  陈老师母亲第二次发生的青霉素过敏,属于I型变态反应,也称“速发型变态反应”。药物形成“半抗原—蛋白质复合物”后,能刺激血液里一种特殊细胞——浆细胞释放大量的免疫球蛋白IgE抗体,并与之结合,这种结合物能刺激机体产生多种化学物质,如5—羟色胺、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前列腺素等。它们一方面能使全身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大量液体及蛋白质从血管内渗出到血管外,使血管内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临床上表现为面色苍白、全身湿冷、血压下降,出现过敏性休克。另一方面能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出现呼吸困难。大量的血清渗出血管外,导致眼睑、口唇等组织疏松部位明显水肿,喉头水肿,以至窒息死亡。I型变态反应的特点是反应迅速、激烈。I型变态反应常与遗传有关,即遗传性过敏体质。
  药物过敏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发生,多数为8~10天。如果过去已经对此药发生过过敏反应,再次使用该药可在24小时内迅速发生过敏反应,或在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内发生反应。与初次发生反应的相隔时间长短无关(如陈老师的母亲两次反应发生时间就间隔了14年),与药物剂量大小也无关。
  所以,对青霉素发生过药物过敏的人,绝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而重复使用青霉素及青霉素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