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期

老药新曲“送瘟神”

作者:侍 茹




  相信绝大部分国人和我一样,是从一部电影和两首诗词里了解到这个疾病——血吸虫病。
  一部电影《枯木逢春》。失去爹娘的苦妹子,美丽善良,做了方妈妈的童养媳,未婚夫冬哥和方妈妈十分疼爱她。一家人为躲避血吸虫病离家逃难,苦妹子与家人失散,为生活所迫嫁了丈夫,不料丈夫染上血吸虫病惨死,苦妹子也不幸染上了“大肚子病”。解放后冬哥当上了拖拉机手,巧遇苦妹子,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治好了苦妹子的病,使她获得了新生,与冬哥结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两首诗词。那是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主席欣闻江西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写下了壮丽的诗篇《七律二首·送瘟神》。
  
  疫情 不容忽视
  
  血吸虫病是流行在第三世界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
  考古专家发现,在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女尸和197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西汉男尸内均找到大量典型的血吸虫卵,由此证明,在2000多年前我国已有血吸虫病流行。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加大防治措施,我国多省区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近年来,血吸虫病的局部疫情明显回升。据国家有关方面的资料显示,血吸虫感染的重要环节阳性钉螺分布范围扩大,急性感染呈上升趋势,新疫区不断增加,并逐步向城市蔓延。目前,全国慢性血吸虫病病人报告数为81万,但据专家估计,实际病人数可达100万以上。
  关注血吸虫病感染人群,如何积极预防血吸虫病,重又进入人们的视野。20世纪50年代,我们预防血吸虫病的手段主要是消灭钉螺、不接触疫水、广泛宣传教育等,但在我国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地区,在重大的抗洪抢险中,人们难以避免接触疫水。
  寻找预防血吸病的有效药物,数十年来,一直是科学家们攻坚的“堡垒”。
  如今,这个“堡垒”宣告攻破!中国科学家找到了安全且有效的预防血吸虫病的药物,这就是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青蒿琥酯。
  据报载,在1998年我国遭受特大洪灾中,13万抗洪军警和高危易感人群经服用青蒿琥酯,成功地控制了急性血吸虫病的暴发流行。
  因为国际上至今未有可实际应用的口服血吸虫病预防药上市,所以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青蒿琥酯可以预防血吸虫病的研究成果一经披露,就十分引人注目。
  
  良药 寻寻觅觅
  
  早在1972年,青蒿素被提取出来后,科学家们除研究它的抗疟作用外,也开始在小鼠、兔、犬等动物开展对血吸虫杀灭作用的试验。197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在进行的一些青蒿素衍生物的动物实验中发现,蒿甲醚的减虫率和减雌率可达90%或90%以上。该所曾试用蒿甲醚治疗个别血吸虫病人,在加大剂量时病人出现黄疸,导致实验中止。稍后,该所和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相继对青蒿素类化合物预防血吸虫病作用做了深入研究。
  20世纪90年代起,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广西、云南等血吸虫病疫区,应用蒿甲醚、青蒿琥酯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推广应用系列研究。证实它们具有杀灭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对我国疫区流行的日本血吸虫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即重疫区短期接触疫水的人群,感染后第7天开始首服蒿甲醚,每2周或每周口服一次(成人剂量6毫克/千克体重),连服3~4次。或感染后第7天开始首服青蒿琥酯,每周1次,连服4~5次;长期接触疫水的人群,感染后第15天首服青蒿琥酯,每15天服药1次,连服4次。
  结果表明,这些用药方案不仅可降低血吸虫感染率和减低血吸虫感染度,还可以防止急性血吸虫病。
  1996年我国政府批准蒿甲醚、青蒿琥酯为血吸虫预防药。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青蒿琥酯用于血吸虫病预防研究分别于2001,2002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的这一研究成果非常重视。为证实青蒿素衍生物对其他血吸虫的预防效果,组织了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最近,已有数篇临床研究报告发表,证实蒿甲醚、青蒿琥酯对非洲等地区流行的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均有预防作用。
  
  创新 任重道远
  
  青蒿在我国重庆、四川、广西、云南等地资源丰富,青蒿素的含量高达千分之六以上,居世界之首。当中国科学家公开报道青蒿素能治愈疟疾后,青蒿素的研究受到了全世界医药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大量投入,也取得不少成果。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青蒿素小组为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发有知识产权的新药,20多年来合成了大量的新青蒿素衍生物,进行药物筛选,现已发现其中一些化合物具有抗血吸虫病、抗艾滋病相关病、抗肿瘤、免疫调节等重要的生物活性,值得深入研究、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作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李英研究员谈起她的事业充满深情,她说“青蒿是我国的‘天赋’资源,我们有责任好好地研究它,让它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造福全人类”!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发明
  
  最早,南美印第安人发现金鸡纳树叶泡水可治疟疾。19世纪20年代法国科学家佩莱梯成功地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奎宁,制成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二战以后科学家们又发明了氯喹等抗疟药,疟疾治疗不再成为问题。
  可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全球传播疟疾的8种按蚊都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从60年代起,疟原虫开始对氯喹产生抗药性,并逐步对所有的抗疟药产生了抗药性。情况十分严重,怎么办?寻找新的抗疟疾药物,成了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全世界研究者追逐的目标。
  虽然,早在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我们的先人已发现青蒿可以治病,随后在《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等古籍中都有用青蒿治疟的记载,但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化学结构测定、化学结构改造、药理试验到临床应用成功,我国科学家用了近20年的时间。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科学家们先后筛选了3 200多种中草药,1972年终于从我国传统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
  1976年,当青蒿素的相对构型一旦被确定,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就开始了构效关系的研究,并于次年合成了抗疟活性为青蒿素6倍的蒿甲醚。1987年青蒿素的衍生物蒿甲醚、青蒿琥酯作为一类新药被我国政府批准生产。从此,这些新药成为全世界抗击疟疾(特别是抗药性疟疾)的新武器。
  青蒿素,是我国科学家独立研制成功的抗疟药,是中国人的骄傲。它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价为“继奎宁之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又一全新抗疟特效药”,并将蒿甲醚和青蒿琥酯列入1997、2001年出版的第9和11版“国际药典”(Essential Medicines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