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6期

乳腺增生病的防治(上)

作者:陈红风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乳中结核”范畴,是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全部乳房疾病之首位。近年来临床检出率有上升趋势,在育龄妇女体检中乳腺增生病检出率占体检人数的80%以上。该病所表现的乳房疼痛明显影响了患病妇女的生活和工作,而且许多患者害怕自己会得乳腺癌而忧心忡忡。当然,也有部分患者甚至医务人员认为乳腺增生病不算什么病,未予重视,延误了诊治而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正确认识乳腺增生病,并了解防治处理,对每一位成年女性都非常必要。
  
  乳腺增生病的临床表现
  
  乳腺增生的发生,主要由于多种内分泌激素分泌、代谢调节的障碍,乳腺局部激素受体质和量的异常,导致乳腺组织增生过度、复旧不全所致,而且不同部位表现不一、程度不等。
  乳腺增生病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肿块、乳头溢液,并多随月经周期或情绪改变而变化。
   乳房疼痛:多数患者有乳房或乳头疼痛,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疼痛性质多为胀痛,也有刺痛、隐痛或钝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严重者乳房部不可触碰,行走或活动时亦感疼痛。疼痛部位较弥散,常牵连到腋部和肩背部,甚至影响上肢活动。疼痛常在月经前明显,月经来潮后减轻,也有人疼痛发生在排卵期前后,或持续疼痛没有周期性改变。部分患者的乳房疼痛与情绪波动、劳累等因素有关。
   乳房肿块:以双侧乳房多见,也可发生在单侧乳房,肿块分布范围较广,尤以外上象限为多。肿块常见多枚,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不与皮肤粘连,推之活动。质地多软、韧,或中等硬度。肿块大小不一,有直径小于1厘米的,也有大于3厘米的。形状也多样,常可分为片块型、结节型、混合型、弥漫型。多数患者的乳房肿块与月经有关,可在月经前增大、变硬,月经后缩小、变软,伴有压痛。
   乳头溢液:少部分患者乳头有溢液,呈浆液性,色白或黄,常为多孔或双乳溢液。
   部分患者伴有月经不调,月经提早或延期,经量偏少,或淋漓不尽,经色淡或紫褐,或伴痛经。
   有必要与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乳头状瘤病等疾病作鉴别,可配合乳腺X线钼靶摄片、B型超声波检查、导管镜、溢液涂片,或计算机断层扫描摄影(CT)、核磁共振(MRI),必要时切除肿块作病理检查。
  
  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癌的关系
  
  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以上海市区居民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为例,已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每年新发病例约1 500人左右。
  在一般公认的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中,具有下列危险因素的乳腺增生病患者明显增多:社会经济地位较高,低孕次,未曾授乳,未生育,自然绝经迟,母系家族乳腺癌史等。多数学者认为具有乳腺增生病病史的患者可增加其以后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据文献分析,在22个与乳腺癌有关的危险因素中,乳腺良性疾病(包括乳腺增生、乳腺炎、乳腺外伤史)的相对危险度居各危险因素之首。乳腺增生病患者若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月经初潮年龄≤13岁,生育年龄≥30岁,未哺乳,精神创伤史,乳腺癌家族史,高脂肪饮食,肿瘤家族史),则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可能进一步增加。
  但由于乳腺增生病的病理形态复杂多样,因此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也有差异。近年来认为单纯的乳腺增生性改变不属于癌前期病变,公认的癌前期病变是导管与小叶的不典型增生。
  国外有研究认为,单纯性乳腺增生性疾病中上皮有中度和高度增生者,患乳腺癌的概率轻度增加,增加1.5~2.0倍。
  乳腺导管与小叶的不典型增生者,患乳腺癌的概率中度增加,增加4.0~5.0倍。
  小叶原位癌、细胞分级低的非粉刺性导管内癌患者,患乳腺癌的概率明显增加,增加8.0~10.0倍。
  (作者每周二下午、周五上午有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