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2期
膏滋药,给谁补
作者:陈凤鸣
这里所指的膏滋药又称为补膏,是经医生辨证审因,拟方施药,将众多的饮片(药)煎取浓汁去渣,用微火浓缩再加冰糖和荤胶(阿胶、龟板胶)、细料等物收膏,专为补益人体、防患未然,或扶正祛邪治疗慢性疾病的内服膏剂。
冬季,处于岁尾年初,更是佳节频连,擎提各类补酒、补膏和营养保健品走亲访友,蔚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参茸药店内,更是琳琅满目。如此,医疗机构又为何专设膏方门诊呢?这是因为,医生可以根据进补者的具体情况,权衡虚实,辨明气血,审清脏腑,洞察局部,协调整体,寓治于补,复方图治。尤如量体裁衣,度身定制,针对性特强,所以补益的效果更佳。而且,膏滋药还可以消除汤剂每天须熬煮的烦劳。
哪些人适合服膏滋药
膏方既是中医药剂型的一种,也是常用的治疗法则(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法)之一。因此,在一年四季中,皆可用之。《素问 . 三部九候论》说,“虚则补之”。《素问 . 至真要大论》说,“损者益之”。因此凡脏腑虚弱,气血虚亏,阴阳不足,劳损疾患,都可用之。例如:琼玉膏、益母膏、雪梨膏、桂圆膏、二冬膏等等。而且更偏重于补益或者是扶正方面。
膏滋药适应的对象非常广泛,无论是男、女、老、少皆可享用之。只要是体质虚弱的人,尤其是罹患慢性疾病者,更为适应。不仅内科病人可以服用膏滋药,其他科的病人亦可以选用膏滋药。
那么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是否可以服用膏滋药呢?其实,这里存在着一种误解,似乎以为膏滋药就是一律选用附桂参茸补益之品。中医药强调的是辨证审因,因病而施。例如,高血压患者有头痛、眩晕、烦躁易怒等症状,这正是阴虚火旺的病症,根据“热者寒之”、“燥者润之”、“抑者散之”的治疗原则,处方指导思想是育阴潜阳,平肝降火,这有何不可呢?糖尿病患者,除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外,在制膏滋药时不要用冰糖、饴糖、蜂蜜等收膏,改用木糖醇、元贞糖等,或用桃树膏,又有何虑呢?
膏滋药亦有禁忌证,大凡发热病人、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急腹症、急性肠胃炎等病人不宜享用。若在服用膏滋药过程中,出现了前述情况时,亦应停服,并及时求助于医生。
在此要强调的是,虽然膏滋方适应范围很广泛,要恰到好处,一是要遵照中医的理论行事。膏滋药方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是治病、防病、保健的一种手段。二是切忌盲目乱补,还是请医生指导为妥。运用正确,“砣小压千斤”;自以为是,“误用之害,虽人参,甘草亦毒药之类也”。
话说中年人的进补
在冬令进补的膏方门诊中,常见许多中年人扶着老人前来求诊者,而不是为自己忙碌。中年人要不要进补?
人到不惑之年,正是精明能干,大有作为的黄金时期。他们无论在社会上、单位里或是家庭中都是骨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中年人的身体没有得到正确的保养,又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结果过早地衰退,甚至西去南山。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科学家英年早逝的例子并不鲜见。
中医认为,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无论女子或男子均从中年开始出现了衰老的现象,所以说要“大为修理一番”。明朝的医学专家张景岳说过:“人到中年,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基根,尚余强半。”说明人到中年的调理、修补元气,对后半身的体质强壮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中年人不能完全本着“宁饿竹子不饿笋”的牺牲精神,把精力和资金全都花在子女身上。应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调养,以修补元气,调整阴阳,使青春常驻。对疾病重在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