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期

怎样选用降黏药物

作者:徐济民




  
  近年来,发现不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有关。
  血液流变学测定的指标包括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等。
  如果一旦发现血黏度增高,则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合理选用下列降低血黏度药物(简称降黏药物)进行治疗。
  乙酰水杨酸(肠溶阿司匹林) 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药。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血黏度,并可使血栓素生成减少(这种物质生成增多会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增多),从而可抗血小板和防止血栓形成。大量的临床观察证明,部分冠心病或脑血管病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能减少致命和非致命性冠心病的发生,也能降低中风的死亡率。口服每次50~75毫克(每片25毫克),每晚1次。或服水溶片(拜阿司匹林),每次1片(0.1克),每晚1次。服药期间应密切注意皮肤及牙龈有无出血倾向,如有则应立即停用。有溃疡病或胃出血者禁用。并应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率等。
  噻氯吡啶(抵克立得)为抗血小板聚集和黏附药。有降低血小板聚集和黏附药。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适用于心脑血管病伴高黏血症患者。口服每次0.25~0.5克(每片0.25克),一日1~2次。在进餐时服用。偶见胃肠道功能紊乱,罕见恶心、腹泻、牙龈出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血清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对有近期出血者、近期患溃疡病伴有出血时间延长者、对本品高度敏感者,有血小板减少症史者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忌用。
  蚓激酶(普恩复) 由特种蚯蚓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含纤维蛋白溶解酶和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能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并能降低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预防血栓形成等作用。口服每次2粒(每粒20毫克),一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偶有皮肤瘙痒、皮疹、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抗栓胶囊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从玉足海参中分离提取出来的酸性黏多糖。具有抗凝血、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这些功能是通过降低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血黏度、降低血脂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获得的。其活性较银杏叶制剂强4倍。口服每次1~3粒(每粒20毫克),一日3次。无明显不良反应。可长期服。对海产品过敏者慎用。
  藻酸双酯钠(多糖硫酸酯) 为具有肝素样作用的海洋药物。有降低血黏度和红细胞稀释或解聚作用。并有降血脂、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口服每次1~2片(每片50毫克),一日3次,静脉滴注:一日1~3 毫克/千克,缓慢滴注。一日1次,以10天为一疗程。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时,可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口舌发麻、腹痛、肢体酸痛及皮肤灼热感等不良反应。偶见房室传导阻滞,心绞痛、低血压、过敏性休克,脑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对有出血性病史,如血友病、脑溢血、肝、肾功能不全,低血压以及过敏性体质者忌用。
  灯盏花素(灯盏细辛) 本品是菊科短葶飞蓬属植物灯盏细辛中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灯盏乙素。据本草记载:“灯盏花性寒、味苦、甘温、具有散寒解表,活血舒筋、止痛消积等功用。本品具有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血栓烷β2、提高6酮-PGF1α水平,还具抗氧自由基作用。适用于心脑血管病伴高黏血症患者。”口服每次2~3片(每片20毫克),一日3次。颗粒剂每次3粒(每粒45毫克),一日3次。可引起口干或胃内不适,但不影响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蒺藜总皂苷(心脑舒通)为蒺藜总甾体皂苷内合呋甾醇和螺甾醇二种皂苷。能增加血浆中环鸟苷酸(cGMP)、环腺苷酸(cAMP)的含量,提高抗凝血酶Ⅲ的活性,降低血栓烷β2(TXβ2)、改善血液流变性、微循环及抗氧自由基等作用。适用心脑血管病伴高黏血症患者。口服每次2~3粒(每粒15毫克),一日3次。有慢性胃炎或溃疡病患者慎用。
  银杏叶制剂(斯泰隆、百路达、脑恩、天保守)为银杏叶中提取的天然活性物质。其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和银杏苦内酯。具有选择性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和脂质代谢紊乱等毒害作用。能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适用于心脑血管病伴高黏血症患者。口服每次1片(40毫克,含银杏总黄酮9.6毫克)或每次1粒(0.2克,含银杏总黄酮9.6毫克),一日3次,偶有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经期妇女忌用。
  降黏活血饮 由大黄、银杏叶、沙苑子等研制而成。主要成分为黄酮类、皂苷、蒽醌类、多糖和生物碱等。能有效降黏活血,疏通血流,提高血浆渗透压,改善微循环及延长凝血时间等作用,具有泻火、凉血、排毒之效。口服每次1袋(含生药3克),放入杯中,加入200毫升左右开水浸泡,一日2~3次。如有血黏度明显增高者或有便秘者,可另加服1袋,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每周三下午有特需门诊,需电话预约:021-63138341-5274)
  
  小贴士
  高黏血症的临床意义
  根据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在中老年人中血黏度增高是冠心病,中风的主要病理表现,也有认为是这些疾病的早期预测指标。另外,还可见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脑栓塞、肺原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高脂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牛皮癣、肝硬化、肿瘤和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