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4期
白细胞锐减,原是退烧针惹祸
作者:王小衡
次日上午开始发高烧。到附近医院看病,量体温达39.5℃,医生诊断为“感冒”。经化验,血中白细胞升高达13 000个/立方毫米,于是给予口服“小儿速效感冒冲剂”,肌肉注射安痛定(又名复方氨基比林)一针,过了一会儿孩子开始出汗,随后热退,精神及食欲好转,但威威热退数小时又回升到39.5℃,喊喉咙痛,又打了一针安痛定,此后仍有间断性发烧。第三天转诊求医于我院,我详细地询问病史,并给孩子做了全面体格检查,化验血象结果提示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降低,只有3 000个/每立方毫米(正常值为4 000~10000个/立方毫米),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至30%(正常值为60%~70%),淋巴细胞占70%。诊断为重感冒和急性白细胞减少症。收入儿科病房住院后,做骨髓穿刺结果显示,粒系统各阶段细胞少见,淋巴细胞比例增高,部分中性粒细胞见粗大中毒颗粒。此时孩子的妈妈感到很奇怪,她清楚地记得,孩子前天化验血中白细胞有13 000个/立方毫米,现在怎么掉至3 000个/立方毫米?我明确地告诉她,孩子白细胞锐减很可能是安痛定所致。为什么这样说呢?
以往的研究证实,药物(退热针剂或口服液)降温作用机制是抑制人体下丘脑中前列腺素合成酶,致中枢内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减少,阻断内热原使体温调定点下移,通过增加散热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出汗增多而降低体温。安痛定作为一种半抗原在敏感儿体内可引起Ⅱ型变态反应,它在体内与中性粒细胞结合成全抗原,引起白细胞抗原结构的改变,刺激机体产生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在补体的参与下,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导致细胞破坏、溶解,因而发生粒细胞减少。如在短期内反复多次注射安痛定,最大危险是招致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有致命危险。其发病率远远高于氯霉素。此外,注射安痛定剂量过大会使孩子出汗过多,体温骤降,容易引起全身虚脱,甚至发生休克。
目前全球已经有22个国家禁止给儿童使用安痛定。因此,国内儿科专家反复强调,12岁以下儿童发高烧时禁用安痛定,青少年也要慎重使用这种退烧针。对于感染性高烧患儿应重点针对病因治疗,需要退烧时首选药物是扑热息痛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