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5期

正确认识降压药的不良反应

作者:杜文民




  近半个世纪以来,高血压已成为典型的流行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人们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危害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合理降压能缓解疾病的痛苦,减少持续高压所引起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性障碍和器质性病变。数十年来的大浪淘沙,推动了降压药的不断推陈出新。进入新世纪后,影响交感神经递质和中枢性降压的药物将逐渐退出舞台,钙拮抗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利尿剂和α、β受体阻断剂逐渐占据了抗高血压药物的主要市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物表现得较为突出,广泛用于临床的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赖诺普利等),该类药物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一类降压药物,具有卓越的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为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以及充血性心衰开辟了新途径,在心血管类药物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是药三分毒,这类药物也有不良反应。此类药物的较常见的不良反应轻微且短暂,如头痛、眩晕、疲乏、嗜睡、恶心、咳嗽。最常见的停药原因为头痛和咳嗽(赖诺普利较少)。少见的不良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晕厥、红斑和乏力、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由于抗高血压治疗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合理使用药物,正确认识不良反应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些人把药物看作“灵丹妙药”,认为药物有病可以治病,没病也可健身,不合理地随意使用,甚至追求包治百病万能药;而另一些人则将药物当作洪水猛兽,害怕药物不良反应,盲目不服药或少服药,延误疾病的治疗,导致不应有的损害。这些都是人们对药物片面的认识导致的。正确合理的使用药物,就要求人们理性地看待药物和药物不良反应。理性地看待药物和药物不良反应应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说。
  首先,药物在治疗疾病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但能延长寿命,也改善了慢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药物不能治愈所有疾病,无法取代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营养的饮食、健康的精神生活。
  第二,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能产生好、坏两方面的作用,因而在使用药物之前必须了解药物的疗效、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要充分认识药物不良反应,同时也要认识到不良反应是因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的程度等不同,而有不同的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呢?
  首先,要知道药物的作用往往不是单一的,可能会有我们未曾发现的不良反应。许多药物的不良反应料想不到,也无法预测,具有潜在危险性,却不经常发生。可能是因服用药物过量,或是患者本身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大部份是原因不明的。对药物作用机制了解得愈透彻,医疗用药的安全性也愈高。
  其次,要认识到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有些人特别容易受到药物不良反应的伤害,这些高危险群有:老年人、孕妇、婴儿和儿童、肝脏疾病患者、肾脏疾病患者、罹患多种疾病患者。这些患者用药时要更加谨慎。还有,有些药物会与食物、酒精、其他药物交互作用,产生不正常的反应。故服药时,必须仔细阅读市售成药的说明书,向医师询问处方药的交互作用。
  
  应该怎样对待药物不良反呢?
  服用药物时,一定要遵从医师或药物说明书告知的预防不良反应措施,没有经医师的同意,绝不可自行增加服用剂量,并请教医师服用的处方药之间、或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之间是否会产生交互作用,甚至可进一步询问医师,处方药和酒精、食物一起服用时,是否会产生交互作用。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在用药后数个月甚至数年后发生,或是在药物疗程结束后才发生,但大部份的副作用是可预期的。有些副作用是安全,但有些是危险的警讯,遇到此情形时,必须立刻停药,和医师讨论,并及时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