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5期

科学锻炼七项注意

作者:吴 毅




  
  运动锻炼可改善人体功能,增强体质,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那么怎样的运动锻炼才是合理有效呢?
  一、运动前的检查
  包括一般性检查,血压、膝关节、髋关节等。仪器检查:心电图、血糖、血脂等。根据检查结果确定锻炼项目。
  二、选择合理的运动锻炼方式
  运动锻炼方法比较多,但比较有作用的是有氧运动。所谓有氧运动是指低等至中等强度的运动锻炼方法,主要是由人体中大肌肉群,如下肢、肩臂部、腰背部肌群参加的持续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划船、阻力自行车等都是有氧运动。也可作中等强度的徒手体操或称有氧体操,适当的球类活动,太极拳、木兰拳、原地跑、登楼梯、保龄球等也是一些简单可用的运动锻炼方法。这些运动锻炼对增强心血管功能和呼吸功能,改善血糖、血脂代谢都有明显作用,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病等有作用,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现有环境加以选择。
  三、选择合适的运动量
  运动中运动量的大小是由运动的强度、时间所决定的。
  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决定了运动的效果。可以通过自测脉搏的方法来检测运动强度。正确的方法是运动结束后,测10秒钟的脉搏数,然后乘6就是1分钟的脉率数。测脉搏常用的部位有桡动脉、耳前动脉或颞动脉。运动中脉搏数达到多少才算适宜,最简单的方法是根据年龄判断:
  适宜的脉搏数=170-年龄(岁)。开始可低些,以后逐渐增加。
  运动的时间:运动的时间可自1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至30~40分钟,其中可穿插必要的间歇时间。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共同决定了每次运动的运动量。如果运动强度较大则持续时间可以较短,强度低时则持续时间较长,前者适用于年轻或体力较好病人,后者适用于年老或体力较弱病人。
  运动频度 : 一般认为每周运动锻炼3~4次是最适宜的,可根据每次运动量的大小而定。如果每次运动量较大,间歇宜稍长。但运动间歇超过3~4天,则运动锻炼的效果及蓄积作用就将减少,难以产生运动效果,因此,运动锻炼贵在坚持。如果每次运动量较小,且身体条件较好,每次运动后不觉疲劳,可坚持每天运动1次。
  四、运动锻炼的时间
  我们认为不同的人群可有不同的锻炼时间,对于老年人,他们的睡眠时间较少,可选择清晨进行锻炼。因为清晨空气比较好,没有空气污染。而对于青年人或中年人,早晨时间比较紧张,没有时间进行锻炼,可利用下班后或晚饭后进行锻炼。选择什么时间进行运动锻炼不重要,重要的是运动锻炼的量和次数。
  五、运动锻炼的地点
  有些人运动锻炼时喜欢选择在高架桥下或人行道上。我们认为选择在这些地点进行锻炼是不合适的,一方面不安全,另一方面有空气污染,对身体不利。合理的运动锻炼地点应选择在公园、花园等地,这些地方空气清新,环境优雅,有利身心健康。一般而言,室外运动锻炼比室内运动锻炼的效果好。因此,应尽量选择室外运动锻炼。
  六、空腹、饱食后都不宜锻炼
  我们认为,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最理想的,因为空腹进行运动锻炼常会出现头昏、眼花、心慌等低血糖表现,尤其运动时间比较长时,更容易出现这些症状;而进食后进行运动锻炼时常感到腹胀等。因此比较合理的方法是清晨锻炼前,喝杯温开水,吃几片面包或饼干,一方面可以补充水分,另一方面可以补充能量,避免运动中出现头昏、眼花、心慌等低血糖表现。
  七、运动后进行自我监测
  每次运动后应注意自我感觉,根据情况判断运动量是否适宜。运动量适宜的标志是:运动结束后,脉率应在休息后5~10分钟内恢复到运动前水平,并且运动后轻松愉快,食欲和睡眠良好,虽有疲乏、肌肉酸痛,但休息后可以消失。
  运动量过大:如果运动结束后10~20分钟脉率仍未恢复,并且出现疲劳、心慌、睡眠不佳、食欲减退等,说明运动量过大,这时应减少运动量或停止运动,待身体情况好转后,再进行运动。运动量不足:运动后身体无发热感、无汗,脉搏无变化或在2分钟内很快恢复,表明运动量过小,难以产生运动效果,可在下次运动中逐渐增加运动量。
  (作者每周一上午有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