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5期

深海鱼油多吃无益

作者:张 鹏




  
  血脂高本身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不畅、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下降,引起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等缺氧,当血液黏稠度过高时还会在中等粗细以及更小的血管中形成血栓,堵塞血流,引起更严重的后果。血脂在血管壁上的沉积会造成血管粥样硬化,而高血压会加快加重这个过程,如不及时纠正会导致中风、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降血脂作为缓解病症的治疗手段,医生除了开出降血脂的处方药以外,还会建议患者服用深海鱼油;海外有亲朋好友的人也会接触到来自美国或加拿大的作为保健礼品之深海鱼油……
  深海鱼油到底是怎样降血脂的呢?在一些宣传资料上,降血脂的有效成分被称作欧米茄3(ω-3)。实际上这种物质含有3种类似而又有区别的物质,DPA(二十二碳五烯酸)、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本质上它们都属于一类叫做不饱和脂肪酸的东西。
  不饱和脂肪酸被称为“人体必需脂肪酸”,身体本身并不能合成,须从食物中摄取。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看到,猪油、牛油等动物性油脂在温度稍低时容易凝结,它们的主要成分是所谓的“饱和脂肪酸”。而芝麻油等植物性油脂不易凝结,就体现了“不饱和脂肪酸”的特性。那么,深海鱼特别是冷水海域(生活于低温海水又须避免凝结)所产的深海鱼油,其所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既不容易凝结、又是动物性的,似乎理论上更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利用。种植和饲养的农畜产品中以及食用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不能满足人体的需求。不饱和脂肪酸对平衡人体的脂类代谢有重要作用,这一点对于老年人及“多吃少动”之高血脂、体重超重、肥胖的人尤其需要补充。
  鱼油所含的几种脂肪酸作用是有所区分的,比如EPA,被誉为“血管清道夫”。具有防止血管硬化和心脏血管栓塞、降低高血压和胆固醇、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适用于冠状动脉硬化、血栓、脑中风、脑溢血、脑血管障碍、高胆固醇、高血脂、高血压、手脚麻痹、心悸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洗清、软化血管、加速微循环等保健功能。DHA,俗称“脑黄金”,是脑功能和视神经功能发育和发挥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可以促进智力开发和提高智商。婴儿和儿童服用,可以帮助神经系统和智力的发展;青少年服用,有助于神经健康和增强记忆力;成年服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老年人服用,有助于控制和治疗老年痴呆症。DPA,在人乳中含量高,是各种食物中所缺乏的。DPA功效高出EPA10~20倍。可以促进和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DPA与DHA起协同作用,对2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哮喘病、溃疡性大小肠炎等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但是,营养专家认为,深海鱼油所含的营养物质EPA和DHA实际上与普通植物性食用油如花生油、芝麻油、豆油、粟米油之类所含的是相同物质,作为营养补充剂作用也相同,虽然具有软化血管等保健作用,但过量及长期服用有造成脂肪堆积等副作用,在其安全性没有得到证实之前不宜长期服用。
  况且,鱼油普遍存在于海鱼及其他海洋生物中,并非深海鱼所独具,没有深、浅海鱼之分。一般认为,浅海的鱼类受到污染的可能性大,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喜欢选用深海鱼油的原因(国内比较流行的是北极附近的阿拉斯加深海鱼油)。深海鱼油的市场售价比普通鱼油要高。熟悉渔业生产的人士认为,鱼油极少从深海鱼中提取,因为全世界鱼类产量的85%以上是从浅海中捕捞的。事实上,海洋生物的“弱肉强食”所形成的食物链,也就是俗话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的现象,使深海大鱼体内所积蓄的有害物质比近海小鱼更多、浓度更高,真正保证安全的方法是生产工艺中能确实去除掉有害物质。
  近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美国环保署联合发出通知,根据美国科学家的多年监测和研究,海洋鱼类含有大量的甲基汞,特别是鲨鱼、鲭鱼的汞含量要高于其他海洋鱼类。汞是一种重金属,人体内汞含量轻微超标对成人的危害虽然并不明显,但却能破坏儿童的神经系统。汞中毒的症状是神智不清、走路不稳、疯疯癫癫,深海鱼制品过多的食用正是令人担心的关键。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卫生部门均正式地发布了公告。因此,专家建议儿童、孕妇应尽量少食用深海鱼类和深海鱼油。
  我国并没有将深海鱼油列为正式的治疗用药,只是批准其作为进口保健食品允许销售。而进口的渠道是由进口商各显神通,在市场上既能买到100元4瓶的便宜鱼油,也有200多元一瓶、声称“正宗”的深海鱼油。所以,在购买“深海鱼油”的时候,厂家及品牌的信誉恐怕更为紧要。正规的有信誉的医疗机构和可信赖的医生推荐,可以考虑采纳。那些销售渠道不明、来路不清的产品,就需要自己慎重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