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5期

“日用多助”说大蒜

作者:傅维康




  
  汉代以前,中国本土所栽种的蒜品种,没有“小蒜”与“大蒜”之分,至汉代时,经西域传入了根茎较粗而瓣多的蒜品种之后,始有“小蒜”、“大蒜”之名。前者被称为“小蒜”,后者为“大蒜”、“胡蒜”。对此,后来李时珍曾简要地记述了它们的区别 :“家蒜有二种 :根茎俱小而瓣少、辣甚者,蒜也,小蒜也 ;根茎俱大而瓣多、辛而带甘者,葫也,大蒜也……大蒜之种,自胡地移来,至汉始有。”(《本草纲目》卷二十六)
  由于大蒜根茎俱大、瓣多、味辛而带甘,所以人们更常栽种,供做菜与调味食用。尤其是烹调鱼、羊、牛等腥膻肉类食品,如果没有大蒜的去腥除膻,这类食物有时会令人难以入口下咽。而采用大蒜一道烹调,它们将成为美味可口的佳肴。所以,唐代药物学家苏敬称誉大蒜“煮羹为馔中之俊”。
  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也高度赞赏大蒜 :“味久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化臭腐为神奇,调鼎俎,代醯酱。携之旅途,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饧腊毒不能害……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
  大蒜不仅仅是对烹调食物发挥微妙的调味作用,而且还在诸多方面对人类保健和防治疾病产生良好功效。
  中国古人采用大蒜治病,有内服、外治两大类。进食大蒜主要温中健胃、行气消食、杀虫解毒,对胃部因受冷疼痛、消化不良、泄泻、痢疾等有一定疗效。苏敬说大蒜能“下气、消食、化肉”,也是指它对胃肠道的助益。
  中医用大蒜外治,方法独特。3世纪时,《肘后卒救方》最早记载的“隔蒜灸”,就是中国古人的又一发明,主要用于治疗未溃烂的小脓肿,方法是把大蒜头切成约2分厚的薄片,铺于脓肿处,然后在蒜上施灸,使大蒜和艾灸产生协同作用,增强对致病菌的杀灭力,以加快脓肿的消散。后来,有的医家将大蒜捣成蒜泥,做成2分厚的蒜泥饼,铺于脓肿处再灸,疗效更有所提高。宋代医家苏颂记述了用大蒜外治脓肿的另一种方法 :将大蒜头两三颗洗净捣成蒜泥,加麻油拌匀,外敷于脓肿局部,蒜泥干燥后予以更换。据称“屡用救人,无不神效”。
  大蒜捣成蒜泥外敷,还可治疗其他不同的疾病。孙思邈介绍用蒜泥敷于两足心医治泄泻。宋代医家寇宗介绍将蒜泥敷于足心医治鼻出血。李时珍学习此经验后,获得良好疗效,特在《本草纲目》内记载一实例:“尝有一妇,衄血一昼夜不止,诸治不效。时珍令以蒜傅足心,即血止,真奇方也。”
  大蒜药性辛温,有一定刺激性,外敷的局部皮肤会出现发红、灼热,甚至起泡等,因此须掌握好外敷恰当时间,不可过久。
  大蒜的用途,除了古人所发现与认识的之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不少学者对大蒜深入研究后,陆续获得了许多新知。
  据报道,大蒜的成分有蒜氨酸、蒜酶、大蒜精油、脂肪、糖类、钙、磷、硒、碘、维生素等。
  蒜头被压碎后,可使其中互不相涉的蒜氨酸和蒜酶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挥发性蒜辣素,放置十分钟左右逐渐转变为大蒜素。蒜辣素和大蒜素对化脓性球菌、痢疾杆菌、阴道滴虫以及某些病毒有不同程度杀灭作用。
  研究者发现,大蒜能抗御癌肿,认为其作用一是抑制胃肠道有害微生物合成亚硝胺,降低亚硝酸盐含量,减少了体内致癌物质的产生。二是大蒜素抑制癌细胞血管增生,促使癌细胞凋亡。有学者根据实地调查得出结论:生活中常食大蒜地区的居民,胃癌、结肠癌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少食大蒜地区的居民。这可视为大蒜抗御癌肿的一项佐证。
  大蒜能降低血中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而其中硫化物能提高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弱血小板聚集力,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以减少冠心病及脑血管梗死的发生。
  此外,还有报道说,每天吃两瓣生大蒜头,有助于预防感冒;对于牙齿因过敏而发生的酸痛,将压碎的大蒜头涂擦牙齿酸痛处,几分钟后能缓解。
  1997年,美国一对百岁高寿姊妹德兰尼(Delany)出了一本书,书名为《我们的话》,其中说到她俩每天吃一片新鲜蒜头的饮食习惯,这很可能是她俩获得百岁高寿的因素之一。
  正因大蒜有着诸多方面的用途与防治疾病的功效,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也因此对大蒜有了特殊的爱好。西班牙南部有的地方每年9月举办“大蒜节”,展示并品尝含有大蒜制成的大蒜饼干、大蒜咖啡等各种食品,同时还演唱歌颂大蒜的乐曲。
  虽然,大蒜有多方面用途,但须恰当食用。因它有刺激性,多吃生大蒜(尤其是空腹时),可能损伤胃肠黏膜。再者,因生大蒜有较强杀菌力,在肠道内既杀灭致病菌,同时也累及有益之细菌,结果有可能导致维生素B2缺乏症而出现口角炎等症状。其他有些病症,如舌红、口干、眼疾、牙痛、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肝肾疾病等,也须暂停进食生大蒜,以免加重病情。有青春痘、狐臭者,也不宜食蒜。
  食用大蒜,虽有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然而同它的诸多功效相比,则微不足道,更何况在恰当的情况下食用,其副作用完全可以避免。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些药厂研制出品了剂量准确的大蒜丸,服用方便,安全可靠。
  700多年前,元代农学家王祯深为赞赏大蒜对人类“日用多助”的贡献。如今,这个评价依然十分恰当,不过,其内涵和意义,显然更广泛而深刻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