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作者:丁声俊




  
  中国古代的多位先贤经典性地提出:“食为政首”,“食为民天”。食者,吃、吃饭、吃的东西之意。人吃饭的惟一目的在于满足生理营养需要,精力充沛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保障健康,延年益寿。为达到这一基本目的,食品安全是前提条件,即“食以安为先”。
  我国食品安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是事实,但是,食物安全问题的现状依然严峻。目前,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
  
  一、微生物污染
  
  所谓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其毒素等多种污染。在我国,迄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仍居首位,占39.62%,化学性食物中毒占38.56%,动植物性和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的比例均在10%上下。
  如果进一步分析,在生物污染中,细菌性污染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问题最多的一种污染。在中国,由细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居首位,其中,肠类弧菌占31.1%,沙门氏菌占17.9%。在食物产、加、销、储、运等各项环节,工艺方法不当或卫生操作疏漏等都会造成细菌和致病菌超标,危害食品质量。
  
  二、化学性污染
  
  所谓化学性污染,是指滥用、乱用农药、兽药、化肥、添加剂等化学品而造成食物中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例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有机物污染、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超标等隐患。
  污染途径主要有四条 :一是滥用杀虫剂。在我国的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产量占70%,其中高毒品种产量又占70%,是重要的污染源。二是滥用兽药。由于兽药安全性低,加之普遍滥用,故造成兽药残留超标现象严重。三是滥用添加剂。即在工业生产饲料中添加违禁药品,造成有害化学物质残留超标。四是农业环境污染。由于土壤、空气和水源等方面的污染,进而导致农业环境受污染,直接造成食物中重金属含量超标。
  
  三、生产加工经营环节污染
  
  由于动物防疫机构不健全,检验设备不完善,检验手段落后,致使畜牧业疫病时起时伏,甚至一些高危疫病重新抬头,新的疫病不断出现,人畜共患病呈现范围扩大趋势。
  另外,在我国食物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水平低,大量手工作坊式的小企业的产品很难达到质量标准。以食品加工、营销为例,迄今全国食品加工主体43.689万个,其中企业9.710万家,个体户33.979万个。食品营销主体1016.078万户,其中企业32.934万个,个体户983.144万个。食品超市7.11万家,经营食物的集贸市场9.927万个。在食品加工主体中,有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小型企业,缺乏生产符合卫生质量标准食品的必备生产技术条件,难免导致食物二次污染。还值得注意的一种普通现象是,食品经营者杂乱,尤其是在食品经营主体中,食品摊贩占很大比重,环境卫生条件恶劣,加之监管薄弱,无照经营者众多,假冒伪劣食品泛滥,甚至违法销售病死畜禽肉,成为传染病的重要发源地。
  
  四、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致病源,也是影响食物安全问题的最直接表现之一。
  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发生率都比较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在美国几乎每年3个生病的人中有1个是食源性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尚无确切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的统计数据,但肯定高于经济发达国家。从目前统计数字看,中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为2万~4万人。但专家估计这个数字不到实际发生数量的1/10,这意味着中国每年食物中毒例数至少在20万~40万人。按照卫生部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国近几年食物中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五、市场混乱
  
  食物流通的载体是市场,然而,由于目前中国包括食物在内的商品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存在市场主体不成熟、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设施不先进、市场分布不平衡、市场中介作用不到位、城乡市场不协调等“六不”问题,导致食品市场交易秩序混乱,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致使食物安全问题警报不断。多年来,食品违法事件不断发生,像毒米、毒酒、毒油、伪劣奶粉、毛发酱油、陈馅月饼、瘦肉精、增白剂,以及食物未标注转基因标识等,不仅严重侵害消费者的权益,也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
  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消协系统共受理食品方面的投诉60 740件,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投诉有1 621件,涉及食品质量的投诉有29 047件,涉及假冒食品的投诉有3 553件,涉及虚假品质的投诉有838件。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儿童食品安全隐患多,像奶粉质量不达标,导致饮用儿童高度营养不良,最典型的是安徽阜阳的伪劣奶粉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令人触目惊心。
  
  六、百姓科学营养知识贫乏
  
  合理的食物结构,平衡的食物营养,科学营养知识和科学消费方式对于确保食品安全具有决定意义。
  由于过去我国粮食等主要食物长期处于短缺的状态,所以在消费上多以满足数量为主,形成的消费观念与科学营养原理多有相悖。迄今,民众科学营养知识缺乏,存在多种食物营养“误区和盲点”,成为危害食物安全的隐患。诸如,以为多吃大鱼大肉就是高营养,结果大吃大喝、暴饮暴食,吃胖了身体吃出了多种疾病;以为烧酒热量高、能量大,结果酗酒无度,喝伤了身体喝坏了胃;以为烹饪用油越多越好,多吃素油(植物油)无害;以为每天吃补品和保健品就能保障健康,殊不知一日三餐的膳食安排不合理就会天天损害健康;以为吃米面越精越细越好,殊不知粗食营养更丰富,适量吃些粗食有益于健身强体,正所谓“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以为“三高”、“三低”食品(高脂肪、高蛋白和高能量,低矿物质、低维生素和低膳食纤维)是合理食物结构,盲目追求食物消费模式“西化”,特别是营养十分单调的、被营养学家称为“垃圾食品”和“能量炸弹”的“洋快餐”,结果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肥胖等“文明病”发病率不断升高。
  科学营养知识的缺乏和消费方式的愚昧,导致我国居民目前在健康营养方面存在五方面问题 :
  一是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并存,城市中有部分人群存在营养不足,而农村中也有部分人存在营养过剩。
  二是贫困农村营养不良状况严重,特别是中西部农村营养不良人口高达2~3成以上。
  三是在城乡与膳食结构相关的慢性疾病呈上升趋势。
  四是包括孕妇、婴幼儿和乳母等在内的特殊人群营养状况欠佳。
  五是东西部居民营养状况的差距在拉大。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营养不良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西部地区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为21.6%,比东部高12个百分点 ;发育迟缓率为30.78%,比东部高16.3%。
  以上所述,是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隐忧,需要通过普及科学营养知识逐步予以消除。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挑战,使人惊醒 :中国必须采取配套的、有效的政策措施,确保亿万居民的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