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食品安全,请“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作者:石耀坚




  
  如何降低社会食品安全风险?从大处来说,须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完善体制、机制,转变工作作风,解决政府监督管理的“失察”问题;二是提升食品产业能级,加强产品质量管理,解决企业规范生产经营上的“失信”问题;三是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守住最后一道防线,解决饮食消费行为的“失范”问题。
  食品安全固然应从源头抓起,包括种植、养殖过程中化学投入品和生产加工中产品质量控制,但依照现代食品安全监管理念,在“从田头到餐桌”这样一个漫长的食品供应链中,必须进行全程控制。因此,即便是安全合格的食品,到了消费者手中,仍然存在饮食风险,同样需要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那么,作为普通消费者应从哪儿入手?又能做些什么呢?
  
  科学认识鲜活与卫生的关系
  
  一般而言,人们总以为越是鲜活的食品越是卫生,但细加追究,并不尽然。以餐桌上备受欢迎的生食水产品来说,由于鲜活食品本身携带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在捕捞、贮存、加工等一系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使生食水产品的致病危险可能更高。据上海市近年食物中毒原因分析,由生食海产品导致的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在微生物致病中居第一位。许多人为单纯追求口感,纷纷食用淡水水产品(例如醉虾、醉蟹等),殊不知,这样危险性更大。淡水水产品体内除了致病微生物以外,往往还携带诸如肺吸虫、睾枝肝吸虫等寄生虫,倘若处置不当摄入体内,就可能危及健康,造成损害。所以,对于生食水产品的消费行为,应该特别加以小心。一是注意品种选择,并非什么水产品都生吃;二是注意加工处理,该烧熟煮透的就要烧熟煮透,尤其是一些人们偏爱的“火锅涮吃”,更要防止病从口入,即便是允许生食的东西,也要严格控制冷冻、冷藏温度和保存时间。
  
  选购食品避免“雾里看花”
  
  时下,市场上不洁食品时有所见,我们还得多一点慧眼识货的能力。然而,要求每个消费者都成为食品鉴别的专家显然不现实。作为普通消费者,主要是把握好到哪儿买、以及怎样买放心的问题。
  所谓到哪儿买,就是尽量到管理规范的商家选购食品。最起码能够做到的是,选择证、照齐全的商家,按照规定,凡是经过批准的食品经营企业,店堂显著位置必须悬挂工商营业执照和食品卫生许可证,人们不难辨别。相对来说,连锁商店或大卖场进货验收和企业自检手段比较健全,因此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即便在这样的店家购入可疑食品,消费者权益也容易得到维护。需要提醒的是,千万别到路边小摊等无证照的地方去买食品,一方面,这种地方销售的食品来路难以判明;另一方面,它们也往往缺乏进货验收、人员体检等管理制度。事实证明,许多食物中毒问题的发生与此直接相关。
  所谓怎样买放心,则需要消费者具备一些选购常识。比如购买食品时应观察食品标识,诸如生产企业、生产日期、保质期限、贮藏条件等等,别买“三无”食品。随着食品生产市场准入制度的推行,28大类食品正在分批进行认证。按照规定,凡通过认证的食品,在最小包装上都应印有“QS”标识,消费者很容易鉴别,购买食品时不妨多看一眼。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在一些食品经营终端配置的设施,也可以加以运用。比如,有的超市设有食品安全信息触摸屏,能够检索食品来源或认证情况;有的菜场开设了快速检测室,人们也能从中得到肉类和蔬菜质量抽检的信息。作为消费者,多一点对食品质量的感观鉴别能力,当然不无裨益,多多益善。
  
  家庭食品贮藏安全大有讲究
  
  尽管消费者选购了合格的食品,但由于保管不当而败坏变质,最终导致食源性疾病的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特别是随着人们饮食方式和习惯的改变,食品从购买到烹制的间隔时间比传统方式大为延长,贮藏问题愈加显得突出。
  有关与此,最要紧的是控制食品贮藏温度。一般来说,食品放置的适宜温度为4℃以下或60℃以上。4℃以下,大部分细菌处于“休眠”状态;60℃以上,细菌则难以生存。专家们将4℃~60℃这一区间称之为“危险温度范围”,食品暴露在这样的温度环境中,细菌容易迅速繁殖,食用风险就会加大,所以熟食品在常温中放置一般不要超过2小时。可必须说明,4℃以下并非安全温度。细菌不迅速繁殖不等于不繁殖,何况有些细菌(如李斯特菌)在4℃以下仍能繁殖。因此,冰箱不是保险箱。
  家庭食品贮藏另一个重要的常识是,必须养成生熟分开放置的习惯。制熟的食品放上层,生的食品放下层,以避免交叉污染。
  
  烹制安全不容忽视
  
  在美国卫生部门制定的十年规划中,专门提出家庭烹饪安全的期望目标:“将日常烹饪操作符合安全规范的家庭比例提高到75%以上”,新的十年规划进一步提出将这一比例提高至79%以上,由此足以窥见发达国家对家庭烹饪操作规范的重视。
  其实,所谓家庭烹饪的规范操作并不难做好,主要是思想观念上要重视,把握几个关键环节的处理。一是注意操作者个人卫生,比如不要带病做菜、仔细洗手、防止传播疾病等;二是注意检视食品原料,避免取用不洁或变质的食品原料;三是注意环节卫生,比如菜板需用洗涤剂加以清洗、生熟不要混放,防止交叉污染;第四,也最关键,就是注意烧熟煮透,食源性疾病往往由此而生,1988年上海甲肝暴发流行的教训实在值得认真记取。对于开办家庭宴席的市民(尤其在农村),尤其要在上述环节多加注意,必要时可向食品卫生监督部门进行申报,以便得到专业指导,避免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
  健康生活人人向往,食品安全人人有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食品安全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食品消费者,请一定把好最后一道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