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别忽视儿童胃肠病

作者:王小衡




  
  胃食管反流疾病,小病莫小看
  
  兵兵才满周岁,却是医院的“老病号”。这孩子从生后2个月起就开始有呕吐现象,吐出奶汁或胃内容物,每天少则数次,多则十多次,病情时好时坏。尽管母乳充足,但孩子摄食少,体重增长慢,身体弱,老是生病,曾因肺炎、肠炎或哮喘多次住院治疗。前不久,市儿童医院通过做食管pH24小时动态监测,最后确诊他患的是胃食管反流疾病。
  点评 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入食管,称为胃食管反流,在2岁以下小儿十分常见,尤以6个月以内婴儿为多。
  事实上,90%胃食管反流属于生理性反流。患儿表现为喂奶或进食后少量呕吐,持续时间短,一日数次至10多次不等,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奶汁、水及胆汁等),非喷射性呕吐。喂奶后平睡、啼哭、挣扎(腹内压力增高)或压腹时更易呕吐。大约10%的患儿为病理性反流,这些患儿表现为呕吐持续存在,发生以空腹及夜间为主,严重呕吐可引起机体脱水、电解质紊乱或酸中毒;导致胃食管反流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或哮喘以及体重不增等;长期呕吐又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促发营养不良和多种维生素缺乏;严重者导致反复吸入性肺炎或夜间突发窒息,进而危及生命。目前认为,食管pH24小时动态监测是诊断小儿胃食管反流的金标准。
  一般说来,周岁以内的婴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短暂的食后反流多为生理现象,家长不必惊慌,也不需要特殊处理。平时注意少量多次喂养,食物稠厚为宜,每次喂食后将孩子保持竖立体位,轻轻拍背10~15分钟,有助于防止反流。乳儿喂奶后取前俯30度角。儿科专家指出,抗反流药物首选吗丁啉,该药能增强食管括约肌的张力,促进胃的排空。随着年龄增长,胃的贲门括约肌发育逐渐完善,约60%胃食管反流患儿于生后12~18个月自行缓解,30%症状持续至4岁左右消失。
  
  孩子反复腹痛,原是胃炎作怪
  
  秋季开学后,四年级学生强强老说肚子痛,痛在脐周围,几次发作都是在放学之前,持续十多分钟可自行缓解,无其他不适症状,大便还正常,化验也没见到蛔卵,但医生考虑是肠蛔病,先后三次给予驱虫治疗未见疗效。奇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前不久,强强妈带着孩子来到省儿童医院,给她做了全面体检以及相关化验,专家结合纤维胃镜检查结果,最后确诊为器质性再发性腹痛,为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通过抗菌消炎,服些胃黏膜保护剂治疗一段时间,患儿临床症状减轻,腹痛消失,观察半年,未见腹痛发作。
  点评在普通老百姓印象中,小儿腹痛多数与肠蛔有关。再发性腹痛的定义为每月约有一日数次的发作性腹痛至少3个月。临床上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腹痛部位为脐周,与饮食无关,可有恶心、腹胀、厌食及便秘症状。大约85%是由胃肠疾病引起的。其病理因素多为胃十二指肠黏膜慢性炎症(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肝胆疾病和慢性肠炎以及慢性便秘,而肠道寄生虫病只占极少数(不到5%)。
  儿科专家指出,器质性再发性腹痛患儿往往表现出非典型腹痛症状,在发病初期,有些患儿的表现可与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相同,容易混淆以至误诊而耽误治疗。因此,如果小儿慢性腹痛病因不明,又高度怀疑是器质性再发性腹痛,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正规医院请专科医生诊治,建议做纤维胃镜检查很有必要。
  
  婴幼儿便秘,应认真调治
  
  病案一幼儿园大班学生星星已经3天未解大便了。今早肚子痛得厉害,妈妈带他来看急诊。孩子表情痛苦,腹部轻度膨胀,下腹部压痛,左下腹可摸到条索状肿物。做肛门指检发现直肠内有较硬粪块。经询问知,孩子前几天吃了很多西瓜子。这下我明白了,又是一位典型果壳类便秘患儿。于是我给孩子进行肥皂水灌肠,带上手套,硬是从孩子肛门里抠出大量粪便,随后孩子腹痛减轻。
  
  病案二3岁的芳芳近半年来排便费劲,每隔2~3天才解一次大便。这几天吃得很少,老是讲腹胀,现已5天未解大便了,今晨起床后腹痛,在厕所一蹲就是半小时,急得直哭,满脸通红,大便就是拉不出来,我发现孩子面色较白,前额长出数个淡红色小疹,形体消瘦,腹部胀气,左下腹摸到一条索状肿块(粪便),肛门有出血征象。追问病史得知芳芳平时挑食、偏食,近来特别喜欢吃“上火”食物,如饼干、干鱼等,很少吃蔬菜和水果。这是一位典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儿。于是给予口服番泻叶,用开塞露塞肛,患儿不久顺利排出如“羊屎”样的粪便。此后指导孩子进行排便训练,并调整饮食,三个月后患儿便秘现象就完全消失了。
  点评 一般认为,每隔3~7天排便一次,大便硬结而量少,呈粟粒状,排便过程延长或排便困难,并引起痛苦,应视为便秘。
  便秘是7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症状,大约90%为慢性功能性便秘。主要分为慢性传输型和出口梗阻型。慢性传输型主要表现为患儿排便次数减少,排便无便意;出口梗阻型主要是因为直肠及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所致,有排便困难,肛门直肠阻塞感。
  现已公认,日常饮食中缺少纤维素是引起便秘的主要原因。孩子偏食和挑食(常吃精细食物或有“上火”食品),少吃或不吃疏菜、水果,导致纤维素缺乏,肠蠕动减慢而造成便秘。果壳类便秘多见于吃瓜子连仁带壳一起吃下的孩子,类似的还有吃较多量的芝麻等等。
  便秘患儿常伴有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或腹痛、睡眠不安等症状,由于大便变硬,排便费劲并疼痛,于是变成怕痛而不敢解,从而愈积愈多,导致直肠对大便的反应迟钝,结果造成大便阻塞,久之会发生肛裂和营养不良。此外,粪便在肠道停留过久,经细菌分解会产生许多有害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可危及大脑。
  预防胜于治疗。孩子从小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婴儿出生后最好给予母乳喂养并保证足够的母乳量。母乳不足的婴儿,可在牛奶中加些奶糕,并多喂些水果汁;半岁以上的孩子应该摄入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平时不吃或少吃“上火”食物,每天多喂开水。对患有慢性便秘的人工喂养儿可将牛奶或奶粉冲稀一些,同时增加糖量,每100毫升牛奶中加糖10克(正常情况下,每100毫升牛奶中加糖8克)。可以每天喂1~2根香蕉,或每天早晨给喝些蜂蜜,每次不少于50毫升,温开水送服。家长可在儿科医生指导下选用润肠通便药如开塞露、甘油栓和肥皂条塞肛;也可选用适量中药番泻叶泡开水,给孩子喂服。
  对于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患儿,治疗关键在于清除粪块,重建良好的肠道排便习惯。每次主餐后患儿应去厕所坐便至少10分钟(有一个支架承托他),开始时不要期望过高,在此期间不一定排便,当然能排便最好。润肠通便剂首选开塞露和甘油栓,该药能减少粪便的硬度,同时使患儿不能憋住大便。每日早晚2次使用,所用剂量可调整至使患儿至少在2天以上的大便是松软的,且排便是无痛的,一般可在使用数周后酌情停用。
  应该指出,长期服用缓泻药和依靠通便药会导致小儿习惯性便秘;牛奶或奶粉进食过多,可使便秘加重;由便秘引起的腹痛,不宜使用颠茄合剂来止痛,否则会使便秘加重。对顽固性便秘的孩子应及时上医院就诊,做腹部X线平片和纤维结肠镜检查,请专科医生寻找病因,以排除先天性肠道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