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望梅止渴”说梅子

作者:傅维康




  
  起源很古老的梅树,是蔷薇科落叶乔木。中国是梅树的发源地之一,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都能证明中国古人很早已知采食梅子了。例如,3 000多年前商代古墓里曾出土梅子果核 ; 2 000多年前《尚书·说命》记载说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因为盐味咸,梅子味酸,两者能产生调味作用,所以《尚书》说倘若要调制美味的羹食,盐梅是不能少的调味品。后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写道 :“梅者媒也,媒合众味。”这表明,中国古人为使烹调之食品味美,相当倚重梅子的“媒合众味”之妙用。
  梅子含多量酸性物质,故酸味特重,当人们将梅果含于口中,立刻会刺激唾液腺分泌出大量唾液。1 500多年前,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刘义庆(403~444)在《世说新语·假谲》里记述了“望梅止渴”的故事 :某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作战,走了一段路程后,部队所带之水喝完,一时找不到水源补充,士兵们个个口渴不堪。曹操见此情状,心生一计,他对士兵们高呼 :前方有大片梅林,有无数酸甜梅子可以解渴。大家听到曹操此话后,顿时口水涌现,口渴随之消除。后来的成语“望梅止渴”即渊源于此。其实,严格地说此成语应为“闻梅止渴”才更符合实际,因为士兵们是听到说前方有大量梅子就流口水了,这是因为他们以往吃过酸梅而形成了这种“条件反射”。
  中国古人不仅将梅子作食物调味用,还把它供药用。采下半黄梅子经熏干至黑褐色制成的熏梅,通常称为乌梅,具有生津、解毒、解痉、收敛作用。东汉名医张仲景创制的名方“乌梅丸”,是以去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加工做成蜜丸,用于治疗蛔虫引起的腹痛、呕吐等。现代科学研究获知,乌梅能促进胆汁分泌,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从而使钻进胆道的蛔虫退回到肠道内,消除胆道因蛔虫梗塞所引起的症状。其后,中医文献记载乌梅疗病功效,内服:止渴、止噎嗝、止吐、止久咳、止下痢、解鱼毒、解酒等。外用:乌梅烧末,用生油调成糊状涂治头部疖肿 ;将去核乌梅肉杵烂,加工成枣子大小的肛门塞剂,塞入便秘者肛门内,据称“少时即通”。
  取青梅每夜以盐汁浸渍,白天太阳晒,经十个昼夜,最后晒干成盐梅,外表有白色盐霜,故称为白梅或霜梅。古人介绍,皮肤内遗留的竹刺、木刺,用捣烂的白梅肉外敷刺伤处,易将遗留之刺取出;昏迷而牙关紧闭者,取白梅肉擦揩患者牙龈,能促使其流涎并缓解牙关紧闭。
  据报道,梅子含多量柠檬酸、苹果酸,以及琥珀酸、单宁酸等,它们可能同梅子在医疗上的作用有关连,惜未完全被阐明。
  梅子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用途颇广,经加工成的青梅干、梅脯、梅醋、梅子酱、话梅、陈皮梅、乌梅糖、酸梅汤等,均有良好的生津解渴、开胃和除口臭功用。取乌梅和适量红糖,加水煮开、冷却后的酸梅汤,酸甜恰到好处,是颇为有益的饮料,在炎夏季节尤为合适。
  做红烧排骨或熬煮猪骨汤时,放入五六颗陈皮梅同烧煮,既可增加食物的梅香和美味,又能促进猪骨里的钙、磷等被溶解出,从而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
  此外,还值得一提者,中国古人发现梅树叶有除霉功用,《本草纲目》说:“夏衣生霉点,梅叶煎汤洗之即去,甚妙。”
  小贴士
  由于梅子酸味重,多食对牙齿和消化道可能造成不良影响。若食梅子过多而致牙齿酸软时,口中反复嚼核桃仁可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