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黄梅季节谨防疰夏
作者:王 健
每年的六七月间,从芒种到小暑这段时间,江南地区会出现黄梅天。雨量增多,绵绵不绝,气温升高,气压偏低。《月令》云“土润褥暑”,时交立夏,日长暴暖,小满芒种,麦黄梅熟,天阳下济,地热上蒸,万物长茂,生机旺盛。热本夏之主气,然逢时入梅,乍雨乍晴,湿热交蕴,蒸蒸而炽。物感其气则霉,人感其气病疰。
疰夏是中医所特有的病名,又称苦夏,是常见的一种时令疾病。在我国南方有谚语云:“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 ;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短短几句话,反应了疰夏的典型症状——四肢困倦。除此之外,有的人会自觉全身微微发热,体温较正常人高0.3~0.5℃左右,一般不超过38℃,精神不振、口淡黏腻、形体消瘦,早期西医会下“发热待查”的诊断,但化验血常规及血沉均正常,胸片排除肺结核病,其他检查也未见异常。还有人表现为食欲减退、四肢无力、大便溏泄而不爽,见到油腻食物出现恶心等症状,会被误认为肝炎,化验肝功能就可排除。特别是以往就存在腰肌劳损、扭伤、骨折或手术切口的人,在这期间会出现上述部位及关节的酸痛。
疰夏究其原因是夏季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气 ;体质虚弱的人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闷热潮湿的气候,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心肺的功能降低,胃肠道分泌的消化液减少,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中医学认为,气候炎热,其性开泄,容易耗气伤津,就会出现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身热口渴等证 ;湿热氤氲,留恋不解,阻滞气机,故胸闷、泛恶、口中黏腻、渴不多饮。有的人由于贪饮纳凉,还会出现胃脘胀满、隐隐作痛、大便溏泻等脾胃失和症状。
针对这些发病原因,疰夏怎么防治呢?
首先在精神调摄上应该使自己心平气和。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恼怒忧郁不可有,这样气机得以宣畅,烦闷得以减轻。
择时开窗以利空气交换。黄梅天外面的空气中弥漫了湿气,有些人会紧闭门窗,防止潮气、水雾跑到屋子里来。时间一长,室内空气缺乏流通,加上气温高、湿度大,容易孳生致病菌,影响人体健康。所以,需要开窗通风,但时间选择上有讲究。清晨太阳未出时,空气相对比较浑浊,因为一些有害气体和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物和悬浮颗粒等,都沉降在地表低层,开窗反而会引入不洁空气,对人体健康不利;中午室外空气湿度大、温度高,开窗不仅会使人感到闷热,而且会助长霉菌等孳生。所以宜选择傍晚室外湿度最低的时段开窗通风。当然,有条件的人可以打开空调器的去湿档,降低屋内的湿度。
饮食要合理安排。如果患者发热、口渴时,必须及时补充足够的液体,但不能光喝白开水,最好是喝淡盐水或西瓜汁、番茄汁等。食物以清淡爽口易消化为宜,如冬瓜、青菜、黄瓜、丝瓜、绿豆、扁豆、薏苡仁等皆为时令佳品,其中冬瓜、扁豆、薏苡仁等还具有健脾利湿之功。荤菜应以家禽、鱼类、奶类等为主,不可过食,避免肥腻油炸等难消化的食物。
对于已患疰夏者,服用一些中成药如“藿香正气胶囊”、“六一散”、“辟瘟丹”等。如无改善,甚或加重,应针对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如年老体弱或病程日久,头重身困,不思饮食,微汗的患者,可服用益气清暑汤:党参10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陈皮6克,神曲10克,荷叶15克,升麻6克,麦门冬9克,黄柏6克,厚朴6克,五味子10克,水煎二汁,分两次服。
如身热汗少,头昏胀痛,重肢体酸重或疼痛,胸闷心烦,渴不多饮,小便短赤的患者,可服用新加香薷饮:银花15克,连翘10克,香薷10克,厚朴6克,扁豆10克,佩兰10克,白蔻仁10克,青蒿10克,赤苓15克,鲜芦根15克,水煎二汁,分两次服。
另外还可配合食疗 :
1.绿豆50克、鲜芦根50克,薏苡仁30克,糯米100克,白糖适量,煮粥。
2.绿豆50克,白菊花10克,橘皮10克,先将绿豆加水煮烂,取其汤汁冲泡白菊花、橘皮,再加白糖适量,代水饮服。